人民日報頭版關注福建生態文明建設 為福建試驗點贊
2016-11-17 13:45:0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記者調查:福建點綠成金 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連,兩臂展開長達15米的施肥機,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間縱橫。稻田上空,今年新購置的無人機正低空噴藥……稻田的主人叫傅木清,全國種糧大戶,僅他和他的運豐優質稻合作社就流轉承包了6000畝地。傅木清所在的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曾經“有雨三天澇,沒雨三天旱”。舊時望天地,今日穩產田。改變,源自5年前那場從長汀一縣到福建全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和實踐,路徑是“機制活、產業優”,目標是“百姓富、生態美”。短短12個字,卻意味著從宏觀理念到具體操作的全面創新。 “我們已制定并出臺了一整套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長汀縣縣長馬水清說,“就是要用制度把探索出的經驗固化下來、堅持下去,確保全進而勝,絕不半途而退。” 古城鎮梁坑村,每片林地都擺著一墩墩大花盆,栽著奇特的植物,數一數,每畝地里大約100盆。村民華庚生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長長的根須上結著一顆顆小球,當地群眾給它起了個別名:金絲吊葫蘆。“它叫三葉草,一種中藥。這種花盆叫控根容器,根須一碰它的壁,就能結出小球——值錢的就是這些小球,每盆一季結二三兩,每斤價格1200元。” 長汀用機制創新的“一根金絲”,吊出了轉型發展的“大串葫蘆”。“再過5年,我們水土治理將追近發達國家水平。”縣委書記廖深洪說。 青山駐金,綠水淌銀。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福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探路者。 福建,多山,多水,多綠,森林覆蓋率多年居全國第一;至2015年底,連續37年水、空氣、生態環境全優。 生態佳,不等于發展佳。2016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要求推動一些難度較大、確需先行探索的重點改革任務在福建先行先試,發揮福建改革“試驗田”作用,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引領帶動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戴上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帽子”,帽新面子亮,但如何“形象一新”?怎樣把看不見的“無價”變成實打實的“有價”? 福建生態文明試驗的腳步其實早已邁出。2014年,福建始創“生態文明示范區”和推行“綠色GDP”體系——對全省85個縣市區按照國土功能區劃,34個縣取消GDP考核,取而代之以水質水量、大氣質量、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為主要內容、具有實踐操作意義的考核標準。 考題變了,解答自選;路徑千條,改革為大——“有價”之后,如何讓原本“吃力不討好”的治污成為市場的“新寵”?如何讓“只見芝麻難見西瓜”的遠期效益盡快“變現”?如何讓加重負擔的環保投入轉而變身贏取競爭優勢的“制勝利器”?如何讓“孤軍奮戰”的環保監督迎來“八方呼應”的新局? 記者數下八閩,“問”綠福建。 治污有價——探索市場化機制保護環境 治污難,一難在技術和投入,二難在只見生態效益不見市場利益。一定如此嗎? 南平市爐下鎮和太平鎮的前世今生令人瞠目:昨日,污水橫流、臭氣熏天;今天,綠樹蔥蘢,溪水清冽。 正大歐瑞信公司董事長李建飛來此之前,已經有兩家公司來過這里,目標都是治理生豬養殖污染,但均鎩羽而歸。南坪溪和杜溪分穿爐下和太平,流入福建最大水電站——水口水電站,其下游即是閩江,福建的母親河。 此地安置了大量庫區移民,直至本世紀初,整個南平市延平區依舊將養豬作為移民致富項目,爐下、太平兩鎮發展尤其快,幾乎家家有豬場、戶戶上規模,外界戲稱為“中國最大的母豬基地”。 結果,富是富了,環境被嚴重破壞,兩溪注入的長萬水庫,被戲稱為“最大的天然化糞池”。 兩個“最”,成了多屆南平市負責人的心病。 李建飛曾多年從事生物菌種引進研究和市場推廣,并在全國多地有過生物治污的嘗試,得到農業部、中科院等機構的認可。 這一次吸引他的,是當地對前兩家企業失敗的反思:“技術各有長處,關鍵你得讓我能賺到錢。” 據測算,一頭生豬污染處理成本約200元,農戶各自治理不現實也不經濟。之前兩家公司用政府的補貼幫政府做,好做則做,難做則撤。怎樣才能讓治污變成政府、農戶、公司三方都得利的事呢? 2014年,福建省首個第三方治污模式在南平亮相:當地政府按養殖場面積向養豬戶每平方米每月收費2元,一年24元中,19元交公司購買治污服務,5元留底作監督保障;公司用這筆錢投入管網、設備建設。 “我們沿溪逐級建了二三十個小型集中污水處理點,既節約逐戶收集的成本,又避免二次污染,還發揮生物菌的高效處理能力。用技術與工藝優勢,換出了成本空間。”李建飛說。 幾輪清理后,符合標準的農戶只要交一點費用,就不用操心污染。更有價值的是,政府不必再天天盯著千百家養豬戶,只要盯住公司一家,達標則獎、未達則罰;不養豬的農戶,則可以在生態農業園就業,收入也有保障。 當了多年“化糞池”的長萬水庫,終于碧波輕漾。去年底,南平第三方治污模式被福建省政府認可并發文在全省推廣。 但是,假如沒有技術和工藝優勢,還能搞第三方市場化嗎? 龍巖是座資源型城市,煤炭等14種礦產資源量居全省第一。距市區僅5公里多的紅石山上,就有3個中型煤礦和200多個無證小煤礦,以及伴此而生的小冶煉、小鑄造等“五小”企業。開采挖掘幾十年,紅石山遍體鱗傷,處處塌陷。既是生態惡地,又是地質災害險地。 2008年,新羅區政府下決心關停紅石山上所有企業,進行生態修復,顯然,這是一場工程浩大、耗資甚巨的工程。請進過一家企業,僅前期勘測、調查就花了1億多元,再也干不下去了。 林文出場了。林文,當地一家規模靠前的民營煤企經營者,拉著當地一家水泥民企一起接盤。 林文說:“原因也簡單,一是自身轉型需要;二是懂開礦,了解治理技術和難點;第三點最重要,地方政府支持。”當地不僅同意股權全部轉讓,而且優惠條件和治理標準不變——全面完成3513畝“傷地”生態治理,其中1150畝可用于地產開發。 這樣的支持,成為紅石山成功修復的關鍵。由于一度資金周轉困難,林文甚至有了“跑路”的想法——修復塌陷和關停“五小”所需的資金量太大,為能確保準確無誤修復,他們在全省首次采用了原本用于找礦的“超聲波物探”技術,探測可達地下150米;有土層宜綠的地方全部綠化;下陷區域則修成人工湖。 今日紅石山,煥然變新城。學校、醫院、社區一應俱全,綠化率70%以上。“截至目前,修復投入已耗資6.8億元,所有‘五小’均順利關停。”林文告訴記者,“這期間當地政府從未給我們斷過已修復土地掛牌轉讓后的資金供給。” 物質是一種財富,生態也是一種財富;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同樣也離不開市場的力量。這是第一個答案。 |
相關閱讀:
- [ 11-15]快遞垃圾回收機制缺失 環保人士呼喚“綠色包裝”
- [ 11-15]首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發出:兩證合一減少重復審批
- [ 11-04]中美綠色教育產教融合國際論壇5日至7日在沙縣舉辦
- [ 11-02]屏南錐栗山:“綠色沙漠”的華麗轉身
- [ 11-01]海外華人稱“兩證整合”將鼓勵華人高端人才來華工作
- [ 10-31]大興安嶺綠色轉型初現生態和經濟雙恢復
- [ 10-30]廈門市推廣綠色建筑 市民買綠色建筑政府給獎勵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