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日、美在華爭奪權益十分劇烈。當時我國不少留學生是留日的。為了抵制日本勢力在華擴張,美國政府向中國政府建議擴大留學生的派遣。袁世凱答應了美國政府的要求,并擬向美國定制潛艇百艘、飛機千架作為交易,同時決定自制飛機。1913年袁即命令劉冠雄從艦隊中挑選艦員、艦生魏子浩、韓玉衡等14人,派造艦專家魏瀚為監(jiān)督,率員生赴美留學。經費從賣軍艦款中支出。清朝曾向意大利定購“飛鴻”號軍艦1艘,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后,海面受德國潛水艇封鎖不能駛回中國。劉冠雄決定將此軍艦就地售與協(xié)約國,將剩款30余萬作為留美費用。此外另命原留英學生向國華等同往美國潛艇基地新倫敦,學習潛艇制造。1916年,魏子浩、韓玉衡等留美學生回國,分配于船政局與江南造船所。1917年,馬德驥、巴玉藻、王助、曾貽經等人畢業(yè)回國,分配于船政局。這就是為創(chuàng)辦飛潛學校和飛機工程處,準備了技術力量。同年,海軍部派陳紹寬調查英國飛潛制造狀況后,即令回國留學生在福州馬尾籌建飛潛學校與飛機工程處。經北洋政府國務院批準,于1918年1月正式在船政局附設飛機工程處。由曾貽經負責機務,巴玉藻負責設計。工程處設有木脅、鐵殼、合攏等車間,工人約200多人。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飛機制造工廠。 1919年8月,我國最早的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在馬尾飛機工程處制造成功。該機機身采用國產榆木,是功率100馬力的雙桴雙翼飛機。這是一種水上飛機,即以水面為跑道,在水面建停靠站的一種早期飛機。浮站形如方舟,利用竹排依次疊成,上面覆蓋木板,兩旁系以鐵鏈拋錨江中,使泊定一地。浮站上有候機室等設備。工程處所制甲型一號實際只有3個座位。第一架飛機飛行員系華僑蔡司度,由于駕駛經驗不足,機身墜毀。因此,1920年,又派學員沈德燮、江元瀛、蔣拯等留英學習飛機制造,曹明志、吳汝虁、陳泰耀、劉道夷赴菲律賓航空專科學校學習,1921年4月畢業(yè)回船政局,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航空員。曹明志、吳汝虁為飛潛學校飛行教練,并試演水上飛機。此后又聘德國人亨克和柏爾司徒曼教練試飛。飛機性能好。 1923年3月,設立航空教練所,聘用俄人薩芬諾夫為航空教員。1924年薩芬諾夫試演200馬力海岸巡邏機海鷹一號,經過一個山口時失事,機毀人亡,當時海軍部給予撫恤金1萬元。除此兩次飛機失事外,其余均安全飛行。1926年飛機工程處制造的飛機即由我國飛行員林安試飛、教練,均獲成功。 1928年9月,海軍飛機工程處改為海軍制造飛機處。制造的飛機在性能、時速方面由明顯進步。如1928年7月造成的“海鷹”號和1929年3月造成的“海鷹”號,都是魚雷轟炸機,座位比前幾架都多,可乘6人,飛行時間可達5個半小時。1930年8月至10月,先后造成萊提式雙桴水上飛機“江鴻”號、“江雁”號兩架。兩架機身寬1.88米,長8.29米,高3.78米,總重量1168公斤,功率165馬力,時速177公里。1930年,由飛行員許成啟駕駛“江鴻”號飛往武漢,這是海軍制造飛機處所造飛機航程最長的一次飛行,在我國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31年造成的“江鶴”號、“江鳳”號,不但時速最大,而且是雙桴雙翼可折合式的新機型。 海軍飛機工程處(海軍制造飛機處)從創(chuàng)辦到1931年10月“江風”號制造成功,總計造成17架(一說15架)水上飛機。但據《申報年鑒》載,海軍制造飛機處所造飛機還有“江鶿”號、“江鷁”號兩架,均為他書所未載,謹載此備考。1931年,海軍制造飛機處并入江南造船所后,仍制造“江鷴”號、“寧海”號、“江鸚”號等多架飛機。飛機工程處的設立與水上飛機的制造,可以說是我國飛機制造工業(yè)的萌芽,在我國航空史和飛機工業(yè)史上占由一定地位。 (摘自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