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
2018-08-10 08:30:59??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繼承傳統,共育藝術之花 本次決賽,臺灣高校帶來的舞蹈作品以現當代題材居多,強調編導創作手法、技術技巧的創新和身體語言的表達,有意識地通過作品幫助大學生開發、拓展身體的表現力。 與此對應,福建高校的節目更加注重挖掘本土文化題材,或以福建名人林則徐、林紓等為主題,或將客家生活、非遺技藝壽山石雕融入其中,或以詩經、古樂作為創作靈感,呈現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思考中華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原創作品《溫陵醉傘》,以泉州古老的梨園音樂及戲曲科步等作為舞蹈基本元素,一舉摘下普通組唯一的作品金獎、表演銀獎與組織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表演的民族民間舞蹈《上元燈嬉》,再現了上元鬧元宵的莆田當地民俗,將少女制燈、嬉燈、游燈,為家人祈福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獲得“表演銅獎”。編導老師林琳說:“我希望通過這段表演,將兩岸的地域特色繼承下去,把文化傳統融入舞蹈中。” 同樣,不論是頌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石刻傳承》《文脈》《紙·精靈》,還是展現閩派民俗文化的《芋盤留香》《客紙龍燈》《茶情婆韻》,都在萃取中華傳統舞蹈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用舞蹈表現新時代。 群舞《文脈》的編導馬俊強說,福州人林紓是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文脈》反映了林紓晚年尋書、讀書、研書、傳書的書海生活歷程和鉆研態度,激勵廣大青年學子傳承書魂精品,延續蒼霞精舍之精神。 在評委張曉雄看來,通過這樣的舞蹈聚會、感官認知,青年舞者看到了彼此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會加深相互認識和理解。特別是臺灣青年學子,能在相互切磋和攜手共舞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這種無形的文化資產會慢慢沉淀下來,在今后的交流與創作中開出更美的藝術之花。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