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到無力不放棄 贏到無敵贏自己 產業在轉型,城市在轉型。轉型苦,轉型痛,可不轉就闖不出一條新生路。在晉江打拼、成長、安家,風雨之后見彩虹,粟瓊告訴自己,“沒錯,這就是我要的詩和遠方” 2005年春節剛過,站在百宏集團嶄新的工廠門口,已經來晉江打工整整10年的粟瓊告訴自己,“沒錯,這就是我要的詩和遠方。”這位土家族姑娘,老家在重慶市酉陽縣,憑著刻苦好學逐漸成長為班組長,而且還收獲了愛情與家庭。 一路走來,她待過的龍湖鎮各家企業都像親人一樣待她:一結婚就提供免費的夫妻房,一懷孕就幫助辦理生育體檢,一到孩子入幼入學年齡就張羅登記報名,還有車接車送。甚至,父母從老家來看他們,企業也負責食宿。“什么事都不用我們操心,如今光我自己的親戚就有四五十人在這里的企業工作。”粟瓊說。 粟瓊來到百宏集團,感受到了一股時時不斷創新、年年不斷升級的變革浪潮。在這個福建規模最大的差別化化纖生產基地,她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斷成長,一路做到了車間主任。然而又一個10年后,粟瓊碰到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危機,也讓她第一次產生了辭職的念頭。 隨著鞋服行業的危機漸次波及上游的紡織行業,百宏集團也開始感受到轉型倒逼的“寒風”。為此,從2013年起,百宏集團就著手進行自動化智能改造。然而改造項目推進異常艱難,員工們普遍難以適應陌生的液晶儀表鍵盤、機器人操控。而且“機器換工”期間,產量質量既不能降低,員工們還要學習上工兩不耽誤。在安裝調試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的C區車間,連續兩任車間主任因不堪壓力先后辭職。2015年11月23日,粟瓊臨危受命。當初接受培訓的多個班組長和員工只剩下最后一名班長還在支撐,而粟瓊本人也只能跟新招進來的員工一起現場學習…… 面對眼前一堆仿佛火星文一樣的數據、說明,耳邊員工們一聲聲接連不斷的抱怨,作為車間主任的粟瓊不能也不敢喊出一個“苦”字。連續大半年時間,她和工人們每天都連軸轉12個小時。累得一到家倒頭就睡,但鬧鐘一響又第一個趕到車間……可各種麻煩故障仍然層出不窮,“我當時真的也想辭職了,可老板為了給我們打氣,現場指導甚至親自打飯送到車間。” 如今,2萬多平方米的紡絲車間內,20條自動絡筒機生產線、2條自動包裝線,全部安裝調試完畢。原本64人的車間減工到21人、產品不良率下降2/3、能耗減少1/5…… 2018年7月27日,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祝憲民等5位專家組成的驗收組,根據《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驗收工作細則》的相關規定,一致通過了百宏集團“滌綸長絲熔體直紡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項目的驗收,這也是全國紡織行業內通過的第一個智能制造專項驗收項目。 今年初,粟瓊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不僅如此,她家里也有喜事:大女兒去年以高出一本線70多分的成績,考取家鄉的重慶郵電大學;小兒子學習成績雖然出現波動,但調整后重歸學霸本色,“是這座城市給了我們一家兩代人新的生活夢想。” 變革,不僅僅發生在行業企業。在“全國新型城鎮試點改革”的探索中,晉江也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騰籠換鳥之陣痛。 2011年6月任磁灶鎮鎮長的黃延藝,本來在中學當老師,只因一周要值4天班無法照料剛出生的女兒,1992年才調至機關單位。沒想到,更招致女兒責怪:換了地方,一整月都見不到。當了鎮長的黃延藝,不僅不能陪伴女兒高考,還曾打著點滴、把女兒叫來辦公室陪自己加班到深夜。 可能怎么辦呢?有著1700年歷史的磁灶鎮,本是晉江歷史上第二個億元鎮。靠著“家家冒煙、戶戶點火”的傳統建筑陶瓷產業,全鎮最高峰時辦起700多家陶瓷廠。幾經改造,雖然鐵皮煙囪全無、燃煤全改成水煤氣,但轉型壓力還在加碼:磁灶鎮成為“全市產業轉型試點”,水煤氣需再進一步改為天然氣。 產業在轉型、城市在轉型。轉型苦,轉型痛,可不轉就闖不出一條新生路。 2016年,升任鎮黨委書記的黃延藝,也在讓磁灶鎮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磁灶磁灶,做瓷的過萬、賣瓷的上千。要改天然氣,成本高得相當于“一年把1輛奔馳燒進灶里”。可不改,水煤氣流出的酚水,讓流經的九十九溪天天紅得嚇人;漫天的粉塵,讓磁灶的龍眼樹只開花不結果。黃延藝咬著牙一家一家企業做工作,又一家一家叫來鎮里,在辦公樓前立塊大黑板,“簽字畫押”就地改正。 可剛改完,氣又不夠用了,得擴容。結果政策也跟著“擴容”了,允許部分企業用水煤氣。“好不容易才開個好頭,這一松口還不白費了所有力氣。”黃延藝找到陶瓷商會,堅持當地企業朝前看、堅決不走回頭路。 2018年4月1日,首屆中國(晉江)家裝建材博覽會在磁灶正式開幕。千年古鎮,只留下70多家上規模、工藝新、有專利的陶瓷企業,但已騰籠換鳥,浴火重生。相比剛來當鎮長時,去年磁灶鎮財稅總量增長了2.5倍。不僅如此,九十九溪白鷺重回,百年龍眼再次結果。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作出批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國更宜多發展中小城市及城鎮。” 2016年,晉江又提出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品質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一個個新頭銜,標志著晉江還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步步求索。 “所有奇跡般的成果都是從一棵大樹上長出來的,那就是‘晉江經驗’。”劉文儒對記者說。 制圖:張芳曼 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09月28日16 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