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密
2019-01-18 17:41:34??來源: 責任編輯:袁圓 我來說兩句 |
林學密,男,1966年4月出生,福建平潭人,中共黨員,現為平潭縣嶼頭鄉黨委委員、人武部部長。1984年入伍,2000年轉業回地方工作。從小就在海邊長大的他,入伍第一天起就與國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軍15年,從義務兵到提干,一直表現優秀,多次榮立三等功。轉業回來后,依然堅持“退伍不褪色”,時刻心系國防,2016年5月,在面臨是留在城區統計部門工作,還是回到那個“風吹石頭跑,蚊子大如鳥”的故鄉小島——嶼頭島任武裝部部長兩難選擇時,他不顧家人和親朋好友勸阻,毅然選擇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國防事業。然而回到家鄉,迎來的卻是鄉親們異樣的眼光,總覺得他是被貶黜、流放才會從城區回到島上來。面對大家的不解,他選擇沉默,但心底卻更加堅定了一條信念:一定要在艱苦的小島上,讓國防事業開出絢麗的花朵…… 島上國防觀念淡薄,是他回嶼頭島后面臨的第一難題。他從增強黨委班子國防意識入手,在主動匯報工作爭取支持的同時,經常邀請軍隊、院校和區武裝部領導到嶼頭島開展講座,強化大家的國防意識。為了加強群眾的國防觀念,他親手貼標語、掛橫幅,召集各村有名望的老人向大家講述苦難歷史,經常找村一級干部座談、交流,請他們出謀獻策、幫忙動員村民支持國防事業。 農村征兵難是個“老大難”問題。在大人眼里,總覺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在孩子眼里,當兵意味著不自由,太艱苦,回來后沒出路,就業難。為破除這些狹隘觀念,他利用自己是本地人的優勢,挨家挨戶給他們講政策,講道理,講參軍報國的重大意義,灌輸“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思想并以親身經歷化解多年來嶼頭人民群眾由于信息閉塞、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對參軍的誤解。在征集過程中,他公私分明嚴把初檢、體檢、政考關,新兵入伍后,他持續跟蹤,及時為新同志指點迷津、排憂解難。在得知2016年入伍的林佳清想考軍校時,他極為高興,為他購買了相關備考書籍,還經常鼓勵他,最終林佳清在2018年以優異成績考上軍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到任后的三年里,嶼頭鄉每年都超額完成征兵任務,2016年,他被評為“區征兵工作先進個人”,2017年嶼頭鄉武裝部被評為“省軍區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后備力量建設是偏遠海島農村的又一大難題,18—35周歲的人大都在外“謀生活”,民兵組織建設面臨困難。他沒有退縮,而是把鄉里歷年的退伍軍人進行認真統計,并逐個到他們家中做工作,不在家的也一個個打電話聯系,通過退伍軍人的親戚朋友幫忙做工作,最終圓滿完成民兵隊伍組建任務。2018年民兵調整改革,嶼頭鄉的整組工作取得了全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平潭島地處外海,氣候多變,每逢防臺風暴雨,海上災難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他總是一馬當先,組織民兵加強值班值點,通知所有的漁排人員和漁船撤離、避風,因防臺工作準備充分,這兩年島上臺風侵襲的事故率降至0。2019年1月5日下午,嶼南村漁民發現了一具遇難者遺體,第二天,又發現一具遇難者遺體。林學密同志立即帶著三個民兵火速趕赴現場,說服漁民,打破了不用漁船運送遺體的禁忌,把遺體用船送到臨近的松下做緊急處理。隨后打聽、尋找遇難者家屬。原來是香港和晉江的兩艘船在南海相撞造成海難,才導致有遇難者遺體飄到嶼南村海面上的,其中一具遇難者遺體已被家屬認領,另一具也做了妥善處理。林學密在高效穩妥處理此起事件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擔當和能力,也讓周邊群眾為他豎起大拇指,此舉也得到鄉黨委、政府的表揚與肯定。 他對國防事業的熱愛不僅感染了鄉親們,還對他兒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受他的影響,長子林攀從小就立志軍營并高分考入了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學習期間,林攀還因表現突出連續三年獲得嘉獎,畢業后又主動申請到“任務最重,訓練最苦,打仗當先鋒”的海軍陸戰隊服役,2018年林攀被所在部隊評為優秀基層干部。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