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賦能 厚植泉州營商環境“法治沃土”
2024-03-14 10:24:40?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泉州網3月14日訊(融媒體記者 林書修)在攸關民營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上,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年來,泉州堅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充分發揮法治在推動優化營商環境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釋放“首創精神”強勁動能,運用好情法理的標尺線,為民營企業穩定預期筑牢“壓艙石”,厚植泉州營商環境“法治沃土”。 創新成立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 一年調處各類金融糾紛4.88萬件 3天,2次會商,解決了相距4000多公里的一起金融糾紛,這是泉州市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高效率化解糾紛的一個縮影。 張先生是新疆某建筑公司的工程承包商。近年來,因承包的項目被拖欠工程款,公司資金周轉不靈,面臨著工人工資及材料款結算的壓力,一時間從納稅大戶成為金融機構催告的對象,賬戶凍結、員工罷工、催繳電話接連不斷,一系列的打擊讓張先生措手不及。而彼時張先生正在新疆競標重要項目,這也是企業獲得轉機的一線生機。 作為跨域立案的首發地,泉州中院啟動跨域調解等工作機制。經歷與金融機構協商確定方案、先后兩次會商等過程,3天內,案件得到妥善化解。 “3天就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企業也成功競得了新的項目。”張先生打來電話表示感謝,因少去了4000多公里的奔波,并及時有效化解了矛盾,在合理延長的還款周期里,企業也贏來了轉機。 立足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民營企業需求,去年3月,泉州市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應運而生。作為泉州化解金融糾紛的“試驗田”,自成立以來,全市兩級法院協同相關職能部門持續發力,高效過濾簡易金融糾紛4.88萬件,相當于過去全市兩年受理的金融案件總量。泉州打造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的做法還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 全方位做好知識產權保護 侵權投訴24小時內快速處理 作為全國首個“國潮之都”,泉州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9件,全市商標有效注冊量超76萬件。如何全方位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事關眾多在泉企業的發展信心。 近年來,依托泉州市檢察機關推動建立的“泉州知識產權快速維權協作機制”,企業知識產權侵權投訴得到了快速處理,從最短3天再縮短至24小時,極大縮短了企業維權時間,降低了維權成本。不僅如此,去年2月,泉州市檢察機關還成立了“親清護企”團隊,組織普法宣講團走訪企業,收集企業對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的需求和意見建議,了解企業專利申請、商業秘密保護等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名錄,開啟“親清護企”綠色通道、拓展維權渠道,幫助企業織牢知識產權防護網。 “泉州各級各有關部門對知識產權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的保護,讓企業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更加自信地‘走出去’!”福建匹克集團總經理許景南有感而發。 探索創新 協同發力 為各類經營主體披上“法治鎧甲” 在以制度化、規范化打造“法治”“親清”的營商環境過程中,泉州各級各部門持續探索創新。去年以來,泉州市稅務部門因地制宜探索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稅收治理中,在構建親清稅企關系中,持續優化稅務營商環境。據悉,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楓橋驛站”18個。“我們積極探索數字賦能稅費爭議源頭治理的三級稅費爭議處理機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前中后”三端發力,前端治“輕癥”,中端解“疑難”,后端重“預防”,實現“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征納更和諧”。 市司法局細化涉企法律服務,全方位服務“暖商”。通過深化“百所聯百會”活動,依托“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掌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開展熱線援企、線上法律服務,不斷完善涉企公共法律服務;同時,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公證辦證模式,為民營企業提供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并探索公證服務民營企業創新機制。 為進一步優化泉州市政府采購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市制定出臺政府采購落實“放、管、服”改革等67份政策規定,全面規范政府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評審專家行為,保護參與政府采購市場主體權益…… 為破解“熟人經濟”,市紀委監委還從數字賦能入手,以泉州臺商投資區為試點,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打造“親清家園”智慧監督服務平臺,實現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線批、直達付、全程督”,上線政策100%公開晾曬,推動權力運行公開化、信息化、可視化…… 在全市上下協同發力下,各級各部門正厚植營商環境“法治沃土”,為各類經營主體披上“法治鎧甲”,為他們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