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東南,向海而生!探尋“晉江經驗”中的海洋基因
2024-06-21 09:40:00? ?來源:海峽都市報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為什么在晉江這片土地上會生發出“晉江經驗”這樣的成功實踐呢?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晉江位于福建東南沿海,與臺灣一水之隔。這里發現的深滬庵山沙丘遺址,是泉州已發現的最早海洋文明遺址。 靠海、吃海、向海,“晉江擁有深遠的海洋文化底蘊”,6月13日,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在接受海都記者采訪時說,“晉江經驗”可以從海洋文化中,找到流淌在晉江人血液里的原始基因。 基因之生:三千年前會吸螺 “那時的古人已經懂得吸螺,跟我們現在吃螺的方式相似?!痹诮榻B晉江深滬庵山沙丘遺址時,吳金鵬說,這里挖掘出青銅魚鉤、青銅錛和凹石等工具,并從史前人類的生活垃圾堆中找到尾部被敲掉的海螺。“說明古晉江人已經是靠海吃海了?!?/p> 深滬庵山沙丘遺址位于晉江市深滬鎮,是一處大型的青銅時代沙丘聚落遺址,于2007年4月被發現,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經檢測,大體距今3400—2800年左右,相當于中原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期。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金鵬介紹說,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無論是陶片還是海生貝類、螺類,都有被火燒過的痕跡。這說明3000年前的古晉江人,已經掌握了制陶工藝,懂得用陶器煮食,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且有食用海鮮的習慣。 考古發掘期間,“環太平洋南島語族起源”的專家將深滬庵山沙丘遺址列入“南島語族”研究項目。不久后,一批操南島語的現代人士仿造了史前古人獨木舟,從波利尼西亞出發,沿著祖先的足跡漂洋過海來福建“尋根問祖”。 2016年9月,國際毛利經貿文化(晉江)洽談會在晉江開幕,原因就在于,新西蘭毛利人文化中一直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毛利人的祖先來自福建東南沿?!,F在的毛利人有許多風俗傳說與晉江相近。當時到訪的新西蘭原毛利事務部部長Pita爵士直言,“我們的祖先來自這里,我們的語言、航海的能力來自祖先之地,我們(毛利)文化中的種種都告訴我們——我們來自這里。” “深滬庵山沙丘遺址系福建省首次發現并考古發掘的沙丘遺址,填補了福建沙丘遺址發現發掘的空白?!眳墙瘗i說,作為泉州已發現的最早海洋文明遺址,該遺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和獨特的地域土著文化特點。 庵山沙丘遺址發掘場景 圖源: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 追溯“晉江經驗”的基因來源,深滬庵山沙丘遺址就是最好的見證。 基因之長:遠道而來的“阿僑” 靠海吃海的古晉江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或許他們的生活是這樣的:每天帶上漁網和青銅魚鉤等捕魚工具,駕著獨木舟出海,日子過得安逸而充實。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中原地區戰火紛飛。衣冠士族為避兵燹,紛紛自河洛出發,千里迢迢南渡入閩?!皶x人南渡,沿江而居,故名晉江”,一部分中原晉人,篳路藍縷,輾轉流亡,沿河而徙,落腳定居在如今的晉江兩岸,并帶來先進的農耕文明。 隨著農耕文明的融入,晉江兩岸的人口逐漸多了起來。唐開元六年,析南安縣東南部置晉江縣,縣治設于泉州,州縣同治。從此,“晉江”不僅是一條江,更是一處可供人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域。 然而,晉江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農耕很難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宋代謝履《泉南歌》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夷域”,說的正是這種場景。于是,流淌著海洋文化基因的晉江人,利用有海的區位優勢和先進的造船能力,向海洋要經濟資源。 禁漁期的深滬港內,船工午后躲在船底休憩 “有海浩無窮的州南,正是晉江深滬灣所處的位置。”晉江地方史專家吳煜煜認為,深滬灣在歷史上隸屬泉州,雖歷史上經過數代中原人與原住民的融合,但這里一直是泉州的造船基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而當時所造的船只,采用的正是在晉江深滬傳承至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造船技術”。 深滬灣一直是泉州的造船基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宋元時期的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商人,其中阿拉伯人占了大多數。在頻繁的貿易活動中,有一撥阿拉伯商人來到泉州,居住幾代后,開始與當地人通婚,并有部分選擇扎根定居晉江陳埭。這些定居陳埭的阿拉伯后裔,把自己的族群文化和擅長經商的基因融入晉江,又形成一個全新的晉江商人群體,被親切稱為“阿僑”。 從海而來,融合農耕文明,又因土地貧瘠再次向海而生,融合來自海上的經商基因。站在歷史的角度,如今的“晉江經驗”,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就體現出了海洋文化“不擇細流納百川”的特性。 基因之成:跟著鄭和看世界 晉江市深滬鎮科任村吳家祠堂前埕,豎立著一根旗桿,那是為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族人吳望設立的。吳望捕魚為業,精于水性,大家都說他是海獺投生的。他因精通航海駕駛技術被征聘為舵工,在與番國交戰中立下功勞,屢次升遷,官至武德將軍,其旗桿夾石今日尚在。 深滬鎮科任村吳家祠堂前埕豎立著的旗桿 圖源:深滬歷史民俗 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因為深滬灣造船優勢的機緣,不少晉江人隨著鄭和船隊,走向世界,看見世界。 吳煜煜說,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船隊曾在深滬灣寄泊,船隊官兵登岸駐札,等待季候風開航,部分下西洋船只就在深滬灣建造或維修。深滬“三保街”遺址,在50年前曾掘出鄭和船隊用的船只大龍目及生活用品,足見證當時深滬造船廠規模。 晉江文史愛好者陳子輝說,那時,深滬當地有一些水手,舵工跟隨鄭和下西洋。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曾奉明成祖詔命晉江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他的老家鄉村也依此被大家稱為呂宅。鄭和的另一副使太監侯顯,就是晉江安海侯厝人。每次船隊起航之前,都在泉州等地沿海雇用一批熟悉遠洋航海技術的火長,舵工和船舶維修技工等人員,還奉請泉州沿海衛所將軍一起下西洋。許多立功授勛者,如晉江人蒲媽奴因立功授福州右衛后所試百戶,晉江蚶江人紀均安授鎮東衛中千戶所試百戶,永寧衛就有8人立功授爵。泉州人白丕顯隨鄭和下西洋到蘇祿國留居,并卒于當地。 “鄭和下西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溝通?!睍x江市深滬鎮歷史民俗研究會會長蔡榮錠說,下西洋的船隊寄泊深滬灣期間,招了不少晉江人一同隨隊出海,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也帶起了第一波下南洋的小高峰,形成早期的華僑,為晉江的海洋文化注入了世界觀的基因。 基因之煉:相借路費下南洋 為了生存,晉江人敢于冒險,向海洋求財富,在一次次冒險中養成了巨大的信心,在與海洋的抗爭中養成了拼搏精神。 明清時期,即使面臨海禁政策、倭寇侵擾等嚴峻形勢,他們也敢于冒險、敢于拼搏,想盡一切辦法進行突破。吳金鵬說,在鄭芝龍父子經略安海期間,安平港再度迎來發展,成為比肩月港的福建最大私港,當時安海的繁榮不亞于省城。 “……有羊母一雙若有所生子者一半依時發賣錢項撥入……”近日,記者在晉江市博物館四樓的“晉江華僑華人歷史展”展廳,發現這樣一份清嘉慶四年的民間合約,有關晉江金井農民家境困窘出洋謀生的記述。 晉江文史愛好者駱錦戀說,那是借路費去海外謀生的人寫下的契約。離開雖是不得已的選擇,晉江人卻一路乘風破浪,披荊斬棘,拼出新天地——遠洋的靈水人吳可鼎引進甘薯;僑批一封封抵達故鄉;因貢獻突出受當地政府表彰的晉江籍華僑華人越來越多。直掛云帆濟滄海,晉江的華僑華人在異域做到了。乘舟歸來時,溜江月還是那么圓,福全古城還是那么親切,深滬褒歌應和著大海的回響,唱著愛拼會贏的歌。 位于晉江新塘街道的梧林古村落是名副其實的僑鄉,這里居住著1800多名村民,但在海外卻分布著1.5萬名華僑。 晉江梧林古村落是名副其實的僑鄉 這些華僑的先人多為晚清及民國時期下南洋謀生的晉江人,他們雖身處異國他鄉,但始終保持著對家鄉的眷戀和認同。他們通過捐資捐物、修建學校、醫院等方式,為家鄉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體現了海洋文化中根的觀念。 在晉江人向海而生的過程中,經過數千年的錘煉,海洋文化基因已深入他們的骨髓里,形成“誠信、謙恭、團結、拼搏”的晉江精神,為晉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而“晉江經驗”,正是這種海洋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它包含了“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的核心理念,強調了立足本地優勢、加強政府引導、堅持誠信經營等原則。這些原則,都與晉江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自由、開放、冒險的精神特質相吻合。 可以說,“晉江經驗”與海洋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更體現在晉江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 基因之合:從草庵到三創園 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至今已有數百年,是現存全世界唯一的摩尼教遺址。 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 庵內元代的摩尼光佛造像,不僅是宗教遺產,更是歷史的見證。它見證了摩尼教在晉江的傳播與發展,也見證了晉江海洋貿易的繁榮與變遷。 吳金鵬說,作為外來的摩尼教能夠在晉江扎根并傳播,是宋元時期晉江為信仰摩尼教的波斯商人來泉經商提供價值觀交流的平臺,也可以說明宋元時期晉江良好的營商環境,也體現了晉江海洋文化中的開放包容特質。 良好的營商環境,優秀的政企關系,是“晉江經驗”的核心。2012年,在晉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緊挨著草庵的位置,啟動建設晉江市創新創業創造園(簡稱三創園),致力打造成海峽西岸“智嶺·慧谷”、福建版“中關村”,并于2023年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現已入駐中紡院、華為(晉江)孵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學、中關村硬創空間等13家科研平臺,擁有在孵企業94家。”晉園發展集團黨委委員、三創園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林宏斌說,草庵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為園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靈感來源。 據統計,三創園現已累計培育3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本科以上人才2157人,其中博士344人、碩士519人,入駐企業擁有開發專利近千項,這些成果為晉江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從草庵到三創園,是“晉江經驗”的一個縮影。可以說,“晉江經驗”根植于晉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 當我們追本溯源 去了解“晉江經驗”的基因密碼時 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新時代 “晉江經驗”必然會指引著向海而生的晉江 一次又一次地因海而興 影響中國,影響世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