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退役軍人的新征途——高山深處是吾家
2025-06-13 17:16:59?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林佳山在田里察看蔬菜長勢。 何祖謀 攝 剛采摘的線椒準備打包發貨。 何祖謀 攝 核心提示 大田縣前坪鄉上地村,平均海拔840米,曾是省級貧困村。 2018年,從部隊退休多年的林佳山,在心臟裝著3個支架的情況下,受邀回到家鄉,先后擔任上地村黨支部書記、前坪鄉岱山聯村黨總支書記、上地村鄉村振興指導員。在他的帶領下,7年來,上地村實現了華麗轉變,從“零村財”的省級貧困村,轉變為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鄉村振興示范村”“鄉村治理示范村”“產業振興示范村”,并獲得三明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鄉村振興先進集體”等稱號,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的美麗鄉村。 村莊的變化,離不開村里的領頭人。今天,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這位退役軍人身上,近年來,他先后榮獲全國“先進軍休干部”、福建省“最美退役軍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林佳山(右)和村民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大校河長”和“大校書記” 5月29日,初夏時節,大田縣前坪鄉上地村,滿目翠綠,溪水潺潺。這里村道干凈整潔,民房錯落有致,村民三三兩兩坐在廊橋聊天,安逸又舒適。 “回鄉當村干部,一晃7個年頭了。”在村部,林佳山感慨萬千。他于1976年入伍,是駐閩某部部隊長,大校軍銜,2008年從部隊退休。2018年5月,他接到時任前坪鄉黨委書記陳結章的電話,邀請他回鄉擔任村級民間河長。 林佳山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1976年,他離開村莊到部隊,轉干那年,父親欣喜萬分,對他說:“我們家里窮,得到村里不少好心人的幫助,借錢借糧的。要記住鄉親們的這份恩情!” 接到電話后,林佳山沒有推托,“卸下了綠軍裝穿上了綠馬甲”,成為一名村級民間河長。 幾天后,大田縣河長協會在上地村召開工作座談會。會上,林佳山說:“我小時候生活在上地村,喝著家鄉的水長大,得到家鄉父老的幫助。現在退休了,只想為村里做點事,讓這里的山更青、水更綠。” “大校河長”短短一席話,感動了在座的人。 會后,時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懷斌在返程途中,打電話給陳結章:“林佳山熱愛桑梓,何不請他回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名正言順’地為家鄉做點事?” 就這樣,當年11月,林佳山帶著組織關系和醫囑,回到上地村,當上了村支書。 “當時,我身體不大好,心臟已經安上了3個支架。后來在2021年,由于村里工作實在太忙太累,冠狀動脈堵塞超過85%,非常危險,就急忙趕回福州,又裝了一個支架。”林佳山說。 回村后,林佳山和村“兩委”成員走遍村莊,把情況摸透——這里的青壯年多數外出務工,村莊基礎設施落后,村容村貌臟亂差,雞舍鴨舍隨意搭蓋,雞鴨四處跑,垃圾亂堆放,蒼蠅蚊子到處飛…… “我們決定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開始村莊治理?!彼f,村里決定,讓村民整理各自房前屋后的衛生,拆除瓜架和隨意搭建的雞舍,把雞鴨圈養起來,開展定點傾倒垃圾。 對此,許多村民不理解,也無動于衷。甚至有人還認為,林佳山回村就是做做樣子,不會干實事。 做事要有帶頭人。林佳山首先拜訪了村里公信力高的老支書,擺事實、講道理,擺開村莊環境整治后的美麗圖片,獲得了老支書的支持。第二天,老支書就把自家的瓜架拆了。 以往,雞鴨散養,野外覓食,長得壯碩,不過造成了村道、房前屋后滿是家禽糞便。如果圈養了,雖然有利于環境衛生,但影響到雞鴨下蛋數量,不少村民提意見:“你們真會管閑事,家里養雞鴨也要管?!?/p> 于是,村“兩委”、黨員帶頭從自家做起,并且動員各家各戶。 為了這件事,林佳山和村“兩委”絞盡了腦汁。他們先把圈養場所確定在一塊被圍欄分隔的菜地里,拆除中間的竹圍欄,集中幾戶試點。之后,趁著村里其他地方竹圍欄被拆除的契機,才取得進展。由于在圈養的地方以外沒有圍欄的阻隔,散養的雞鴨在菜地里到處奔跑、啃菜。受到損失的村民不干了,說:“村里要求雞鴨圈養,為什么不實行?”迫于“輿論”壓力,各家各戶陸續將自家的雞鴨圈養起來。 努力終有收獲,村莊開啟了“美顏模式”,也贏得了鄉親們點贊。僅僅兩年時間,這里的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許多古樸的老屋煥然一新,路燈照亮了夜晚,更照亮了人心。 一大早,村民在家門口菜地里勞作。 何祖謀 攝 從無人問津到寸土生金 5月30日,上地村高山蔬菜種植示范基地,村民翻耕好梯田,正陸續移植線椒、水果玉米等小苗,加緊高山蔬菜的訂單生產。 “我們村今年種了高山蔬菜90多畝、油茶580畝,養殖‘跑山雞’3000多羽,按照訂單銷給相關客戶。”林佳山說。 上地村高山農業的興起,并不容易。這個村莊不大,村域面積6190畝,共5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08戶500多人。由于地處偏遠、地勢起伏,村里原本產業單一,以生產水稻、地瓜為主,大多數村民在外務工,被稱為“人煙稀少,無人問津”。 不過,土生土長的林佳山很快發現,這里自然稟賦優越,林地占80%,森林覆蓋率達73.5%,是個天然大氧吧;土壤富硒,分布均勻,所耕作農作物均富硒;地形以丘陵為主,平均海拔840米,晝夜溫差大,為發展特色高山農業提供了可能。 “靠山吃山,應在‘地’上破題,尋找‘寸土生金’密碼。”林佳山認識到。 他為上地村描畫了一張“藍圖”:做強農業基礎,用好土地流轉政策,把拋荒地“盤活”;種植油茶樹、高山蔬菜,養殖“跑山雞”,銷售松針雞蛋;走產業化、村企共建之路,調動農民積極性,讓他們得到實惠。 2020年,全村機耕道拓寬、硬化,配套的灌排渠工程一起上,把路修到田間地頭、每個山頭?!拔覀兓?00多萬元,共修建機耕道8公里多,貨車、三輪車可以上山,大大方便了生產和運輸?!?/p> 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盤活土地創造了條件。原來長滿斑茅的荒草地,如今已重新開發利用,正在打造高山標準田地。 隨著土地逐漸盤活利用起來,林佳山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他認為,要“村企共建”,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致富。 林佳山首先打通銷售端。2020年3月,他牽頭成立村集體企業佳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把大田縣農副產品銷往海峽融合公司平臺、中鐵一局廈門公司等;此后,又對接周麻婆公司等專業市場團隊以進一步打開銷路。從當年6月至今年5月,佳田公司營業額達53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00多萬元。 他還力求在生產端有所突破。近年來,村里先后成立了林福、佳洋、佳農等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自愿以林地和農田入股,種植高山蔬菜和養殖“跑山雞”。 “種植高山農作物需要技術支撐,我們走過一段彎路。剛開始,缺乏專業指導,蔬菜保鮮度受到影響,產量、銷售額一直上不去,還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后來,有了專業團隊進行一條龍指導,這才迎來生機?!彼f。 這個專業團隊,就是嵐溪園(大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技術團隊。2023年春耕時節,嵐溪園在大田作技術推廣,公司負責人黃金麗偶然間聽說“大校書記”帶領村民種植高山蔬菜的故事,很受感動,便駕車到上地村考察。恰逢林佳山和村干部在田間指導村民播種,他們立馬攀談了起來。雙方一拍即合,種植高山蔬菜,由嵐溪園公司搭建“生產—運輸—銷售”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為村里農戶提供技術、種源、農資、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今年60歲的村民林占炫原先在外務工,2021年回到村里。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在嵐溪園團隊的指導下開始種菜。 “高山蔬菜,每畝一茬可收割葉菜3000斤左右,每斤收購價1.5元,一年可種5~6茬,每畝可收入2萬~2.5萬元。”林占炫以每畝400元的租金,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9畝。去年種了3個月,賺了3萬多元。 他開心地說:“‘大校書記’牽線搭橋,我們在家門口掙上了踏實錢。從播種、下肥到采收,全程有技術員指導;村里還為菜地免費安裝了噴淋設備,澆水只需按一下開關。換作以前肩膀挑水澆灌,那得耗費很多人工?,F在自己當老板,打自己的工,輕松又自由?!?/p> 上地村的老人在長者食堂用餐。 (受訪者供圖) 甜頭和奔頭 5月29日,在上地村走馬丘山頭上,茂密的油茶林間,成群體壯、毛亮的“跑山雞”在奔跑、覓食?!肮竟?、咕咕”,在村民養殖戶林初丘的招呼下,一只只野性十足的“跑山雞”從林中竄出。 林初丘說:“這些‘跑山雞’,散養在海拔800多米叢林間,食綠草昆蟲,好追逐打斗,肉質結實而又鮮嫩,養六七個月才進入市場。前一段時間,分兩批共出欄5000羽左右,主要銷往福州、泉州、廈門等地……” 說著說著,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原來,林初丘現年64歲,曾長期在外地打工,幾年前兒子因車禍去世,老林和妻子承擔起撫養3個幼孫的重擔。由于要照看年幼孫子,加上山上田地拋荒無人看管,他們于2020年7月回到家鄉。 靠什么來養活這一家人呢?林初丘一籌莫展。這時,“大校書記”得知其家庭經濟困難,馬上讓村干部幫其申請辦理了低保戶。 有一天,“大校書記”找到林初丘,說:“現在養雞可以多賺一點錢,你可以從江西豐城引進‘跑山雞’,這個品種不錯?!?/p> 林初丘猶豫道:“養雞成本高、風險大,銷售也是個大難題?!?/p> “你負責把‘跑山雞’養好來,我讓村里合作社幫你銷售,時間長了,渠道就多起來了,就可以自己做銷售了?!币幌?,打消了林初丘的擔憂。 2020年,在“大校書記”幫助下,林初丘第一次買了200只雞苗,養了6個多月,由村里佳田公司幫助銷售,賺了6000多元。嘗到甜頭后,他加大飼養規模至3000只。如今,他賣了一批又一批“跑山雞”,年收入比以前在外打工多得多。 “村企共建”的思路為這個偏遠小山村帶來了巨大變化。經過7年努力,上地村村集體收入逐年增加,到2024年達80多萬元,從一個“零村財”的省級貧困村,搖身變為“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 這些村集體收入,來之于民,自當用之于民。從2020年起,每年正月初二,村里用村集體收入為60歲以上老人發紅包;去年9月,村里將古色古香的祠堂修葺一新,用于“長者食堂”,今年3月正式運營…… 看到村莊的變化,林佳山喜在心里,但也有擔憂之處,村莊的長遠發展,人才是關鍵,要“留得住人,引得來人”。 駐村工作隊隊長廖秀花是前坪鄉礦業公司黨支部書記,2021年被鄉里派駐到上地村。 她說:“‘大校書記’為了家鄉發展,付出了全部精力,他的無私,深深觸動了我。”廖秀花被林佳山的情懷所感動,一心扎在村產業發展上。她負責佳田公司訂單的對接與賬目核對,嚴控產品質量,準時將貨送達,工作細致認真,賬目清楚,多年來無一差錯。 2022年,前坪鄉以上地村為主導,聯合相鄰的下坑村、下地村、前坪村、黎明村成立“岱山聯村黨總支”。林佳山任岱山聯村黨總支書記、上地村鄉村振興指導員。上地村時任村主任林長泉于當年接“班”上任。 他說:“多虧了‘大校書記’的傳幫帶,指導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我少走了很多彎路。”起初,面對千頭萬緒的農村工作,林長泉一臉茫然,在林佳山指導下,他迅速成長,對土地征收、項目推進、村集體企業運營等村里事務得心應手。 …… 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 時間回到2020年上半年,林佳山花了半個月時間調研,跟村干部多番商討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就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充分討論。會議一直開到深夜,氣氛熱烈,形成了240個字的《村規民約》,書寫并立牌在村莊黨建文化廣場上—— “重孝道、破舊俗、勤勞作、務正業、同富?!?/p> 成事者,先同心。 記者手記 退役軍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據初步統計,我省現有超30萬名退役軍人正在創業,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創辦24.8萬個經營主體。 近年來,各地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這個“新戰場”走前頭、作表率、立新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據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統計,截至2024年4月,全省退役軍人擔任村(社區)兵支書達2475人,村“兩委”成員5400人。 各地努力挖掘、發揮退役軍人這一重要人才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有關人士認為,要建立健全退役軍人融入鄉村振興的通道,幫助退役軍人真正“下沉”并順利“扎根”;要鼓勵退役軍人結合自身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工種或項目,積極參加適應性培訓和相關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掌握就業所需的知識及技能;要搭建好返鄉干事創業的大舞臺,把“兵書記”“兵委員”納入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干部教育培訓項目,不斷提高他們的履職能力,健全退役軍人政治、經濟、生活等激勵機制,激勵退役軍人把實現個人價值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發揮好其潛力,發揚其朝氣,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