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網絡問政,民間反腐期待制度認可
如何創造條件方便公眾監督政府,保護和激發公眾參與反腐的熱情?專家坦言,還應該在制度方面從細落實。
“對于包括網絡輿論在內的輿論監督最有效的保障無疑是新聞法治。”毛昭暉教授對記者說,因為輿論監督主要是針對社會上較強勢的權力主體(包括地方政府部門、大型企業和一些壟斷性行業)開展的,所以輿論監督者自身的權利必須得到有效的制度保證。要想讓網絡輿論監督和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的話,就必須補上相關政策法規這個缺失,加快我國新聞政策體系的完善和新聞立法的進程。”
記者注意到,最近幾年來,上海、廣州、深圳、海南等地陸續出臺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文件,其中明確規定“追究阻礙輿論監督者的責任”,這說明一種保護新聞輿論監督的潮流正在形成。
在加強制度建設保障媒體監督權的同時,媒體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新聞傳播功能,多反映老百姓的聲音,讓大家充分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這樣才能夠談得上去批評、去監督。毛昭暉教授建議,政府部門可把有關的反腐敗政策措施通過傳統媒體或網絡,征求公眾意見或進行公開討論,這樣不僅能讓更多公眾參與到反腐中來,還可以拓寬政府的信息渠道,增加信息來源,提高政府行為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官員已經意識到讓公眾參與反腐的重要性,他們順應潮流,開始了網絡問政之旅。如2008年7月16日,時任湖南省株洲市紀委書記的楊平,在人民網強國博客注冊實名博客,與全國網友探討網絡反腐問題,開始網絡反腐的新嘗試。此后,開博的還有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等人,河南省新密市委書記王鐵良、江西省萬安縣紀委書記萬建中還公開QQ號碼,與廣大市民在線交流,接受投訴。專家認為,通過互聯網等渠道接受群眾舉報和投訴,其實質是讓民間反腐力量得到制度認可,并形成新的監督體。
周慶安教授認為,在反腐敗的制度執行中,給輿論監督留出的空間還不夠完善。他建議進一步提高紀檢監察、司法部門在反腐倡廉活動中的重要性和獨立性,這樣才能夠讓輿論監督更好地直接作用于相關部門,獲得良好的反饋,真正成為反腐信息的提供者、腐敗活動的揭露者和震懾者、社會反腐需求的倡導者、社會矛盾的緩和者。
專家表示,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一些地方要做的,不是把總理的話當成口號表決心,而是必須認真審視權力的邊界,至少不能再讓宜黃拆遷自焚等類似事件重演。
8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制度,拓寬群眾監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監督政府的權利。要支持新聞媒體對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進行曝光。”
只有充分創造條件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反腐的積極性,切實保障各類媒體的監督權,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讓腐敗無處遁形!(李英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