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貫穿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過程 瞭望智庫:您曾經說,把創新貫穿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過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過程中,您認為創新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尤權: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創新基礎上的效率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抑或是要素升級,其核心都是創新。創新解決的是經濟發展動力問題,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所在。 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福建能否在“十三五”時期后來居上、彎道超車,成功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創新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的供給質量,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福建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但傳統產業不等于“夕陽產業”,關鍵是產品有沒有創新,是不是適應市場的需求。 莆田的華峰紡織新材料,投入科研資金超億元,在全球擁有超過120人的設計與開發團隊,擁有國內外專利50多項,通過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不斷升級,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得世界前三大著名鞋類運動品牌(阿迪達斯、NB、耐克)認證的面料供應商,產品訂單已排到2017年后,其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Haptic簽約訂單排到2020年。 從供給側入手,通過技術、產品、業態、營銷、管理等創新,傳統企業才能從容地應對困境、突破重圍。 創新能夠發掘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在“互聯網+”時代占據先機。“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顛覆的時代,行業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科技、信息的廣泛運用以及資本的大力推動下,企業創新需要花費的時間大幅減少,成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過去我們去商場買東西,現在我們在互聯網上買東西;過去我們打的,現在我們用手機軟件叫車;過去我們講“百年老店”,現在不少企業從創立到市值巨大所用的時間也不長。 泉州的品尚電商,在國內首創“B2B鞋服產業鏈電子交易+P2P互聯網金融支持平臺+征信”模式,打造面向鞋服產業鏈的垂直電商平臺,截至2015底已經完成880億元的交易額,成功重構了整個鞋服產業鏈的交易生態。 事實證明,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瞭望智庫:福建下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重點在哪里? 尤權:首先,要在制度創新上邁出更大步伐。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關鍵的就是要通過破除各種制度性瓶頸、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走出更多依靠科技、人才為支撐的創新發展新路。所以,制度創新松綁的程度,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福建是改革開放先行省份,在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要力爭走在前頭,創造更多有特色、可復制推廣的做法經驗。我們將以福建自貿試驗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為突破口,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引領,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開放環境,拿出更多像“一照一碼”“電子臺胞證”等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 我們還將在國企、財稅、金融、資源價格、市場準入等改革領域加快突破,切實打破制約要素在城鄉區域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配置各類要素與市場資源的能力。 其次,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持續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國內外知識產權資源向福建集聚。 這方面,我們目前有一些積極探索。比如,我們依托廈門大學建立的石墨烯工業技術研究院,采用校企聯合共建模式,與英國BGT材料公司和福建輝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吸引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諾沃肖洛夫加盟,這有望推動以石墨烯為核心、涵蓋觸摸屏、儲能、機電和生物等領域產業集群的形成。 未來的方向是,我們要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積極主動地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網絡,努力成為“參與者”甚至是“領跑者”。 最后,要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企業是經濟與科技的關鍵結合點,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福建的民營經濟發達,目前89.5%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4.2%的R&D(研究與試驗性發展)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65.7%的省級科技獲獎成果來自企業。 近年全省引進的四批共51個高層次創業創新團隊中,企業引進數高達48個、占比94%。作為政府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好的創新環境,這個“好的創新環境”評價標準是什么呢?企業和一切創新主體的感受是標準,各類創新人才能否真正集聚也是標準。只要是有利于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就應該多方施策、肯下血本。 創新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 |
相關閱讀:
- [ 03-09]尤權代表:把創新貫穿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過程
- [ 03-04]省婦聯學習貫徹尤權書記在專題研討班上講話精神
- [ 02-27]省委召開常委會議 尤權主持召開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
- [ 02-27]尤權主持召開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