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繁 體
      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國內熱詞>>云南魯甸地震

      新華網云南魯甸8月6日電(記者 吉哲鵬)“我們想用自己的幼兒園為抗震救災做點貢獻,免費接收災區暫時無法安置的學齡前兒童,為抗震救災搭一把手。”昭通市昭陽區永紅雙語特色幼兒園園長楊永紅告訴記者,幼兒園將盡己所能及提供免費的臨時救助,為孩子們搭起一個“愛心港灣”。

      永紅雙語特色幼兒園位于昭陽區永豐鎮三甲村,距離魯甸縣20多公里。36歲的姐姐楊永紅是院長,33歲的妹妹楊永萍是副院長。這對“姐妹花”開辦的幼兒園成立于2002年,現在10多位老師帶著6個班、200多個孩子,是當地規模較大的民辦幼兒園。

      楊永紅告訴記者,魯甸6.5級地震對幼兒園的影響不大。雖然已經是暑假,但還有60多名留守兒童每天要到幼兒園學習和玩耍。

      “很多留守兒童已經在村里上小學,但他們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暑期也無暇顧及。我們就義務幫著照顧一下孩子,帶著他們做作業、做游戲。”楊永紅說。

      2004年魯甸地震、2012年彝良地震時,永紅幼兒園就開展了對災區的愛心捐贈。此次魯甸地震發生后,眼看著救災工作緊張開展,但楊永紅右腿行走不便,不能去一線救災讓她很遺憾。

      “魯甸發生了災難,全國各地的人都前來支援。自己作為一名昭通人,又是一名殘疾教師,這么多年來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由于我不能到一線去救災,只能和妹妹用自己的專長,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一份綿薄之力。”楊永紅說。

      正帶著留守孩子做作業的楊永萍告訴記者,幼兒園可以接收三四十名學齡前的孩子,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食宿和照顧。

      6日,已經有咨詢的電話打到了幼兒園。“不管是三甲村的孩子,還是魯甸災區的孩子,我們都會一樣地疼。希望這能夠緩解政府抗震救災的壓力,緩解受災群眾的困難,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楊永萍說。

      新華網云南魯甸8月6日電(記者 劉新)在媒體報道魯甸地震救援人員因缺乏凈水,不得不以渾水泡方便面之后,另有媒體認為“渾水泡面”不實,更有人直指“宣傳造假”。真相究竟如何?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渾水泡面”一事屬實,為當地群眾在給養難以進入震中的救災初期給救災人員送上的熱食。而隨著道路逐步打通,救援人員和當地群眾目前生活條件已得到明顯改善。

      引發質疑的“渾水泡面”圖片拍攝于8月4日的龍頭山鎮龍泉中學。地震發生后,這里聚集了來自解放軍、武警、邊防、消防、特警等多方救災人員,龍泉中學老師和部分村民也留在這里當志愿者。那一鍋帶著泥沙的水,正是志愿者們為救災人員燒的。

      “學校正在放暑假,但很多老師自發回來了。從4日早上起,我帶著大家給部隊煮點熱的東西。”龍泉中學校長李明響告訴正在這里采訪的新華社記者。

      教師熊金華的女友楊云翠是當天的煮飯者之一。“看官兵們太辛苦了,我們著急,只能燒開水泡面,就用學校食堂的鍋搭了兩個臨時灶臺。方便面有官兵自帶的,也有我們學校的。擔心水不干凈,我還特意往鍋里加了很多生姜。學校里有些白菜,本來我切了要炒,看到大家太餓了,顧不上,也直接放水里煮了。”她說。

      這些從自來水管接出的水因為摻雜大量泥沙而顏色渾黃。所幸,這種狀況在龍泉中學救災點并未持續太久。志愿者蔣虹秀說:“4號早飯和午飯的水都是渾的,到了晚飯時就有從外面拉進來的干凈水了。”

      對于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的救援人員來說,“渾水泡面”是難得的熱食。


      震后10分鐘,武警云南總隊官兵即攜帶各類物資裝備向震中進發。隨先遣隊第一批進入震中的武警昭通支隊政治處副主任胡河說:“山體滑坡,道路嚴重堵塞,距離龍頭山鎮還有十幾公里,車沒法開了。全體官兵奉命輕裝徒步前進,隨身只帶了一點礦泉水和干糧。到達后忙著救人,沒來得及、也沒有條件吃飯。”

      陸續抵達重災區的救援人員們經歷了相似的強行軍。武警云南總隊宣傳處副處長羅祥富回憶說:“3日晚上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救人是第一位的,我們只能半路扔下車、扔下給養,只求早一點到達災區。”

      這些早期趕到龍頭山鎮的救援人員見證了“渾水泡面”一幕:當地群眾架鍋燒水,各方救援人員排隊泡面。

      “我們部隊去吃的人不多,不是嫌臟,而是擔心我們都去吃的話,老百姓就沒有吃的了。”武警魯甸縣中隊中隊長康偉輝說。

      4日晚上起,后勤物資陸續進入,各救援部隊和災區群眾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武警救災官兵5日開始吃上了熱食,住進了帳篷。6日凌晨,官兵們人力運進凈水設備,解決了喝水難的問題。武警云南總隊后勤部部長楊波介紹說,隨著道路打通,部隊還將派來食品冷藏冷凍車、野戰淋浴車和運水車,爭取讓救災官兵三天內洗上熱水澡。

      “目前,救災官兵的生活需求基本已得到滿足。”楊波說,盡管大宗物資一度滯后于人員抵達災區,部隊仍以較強的自我保障能力全力投入救災任務。

      新華網云南龍頭山鎮8月6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我不知道我家所屬位置在地震帶上,沒想到會發生這么大的事。”云南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翠屏村的趙明旺今年38歲,他在2012年新蓋的兩層小樓在這次6.5級的地震中基本完全垮塌。

      其實趙明旺并不是不知道他家位置在地震帶上,他也不是完全沒有經歷過地震,他只是不知道“地震帶”的含義就是可能發生強烈地震。

      房子抗震能力的提高沒有跑贏更大級別的地震

      趕赴現場的“中國網事”記者看到,不管是磚混結構,摻雜了少量鋼筋的兒子的新房,還是在新房隔壁的土木結構的父親的老房,都在此次地震中垮塌,老房更是幾乎粉碎。

      村里其他人的房屋基本也全部被毀。萬幸的是,地震發生時,絕大多數村民都在山上采摘花椒,而沒有待在“危險的房子”里。

      不過,這個5600多人的村子里依然失去23條曾經鮮活的生命,還有56人重傷。

      經歷了這次悲痛,從來沒有接受過防震演練的趙明旺等村民終于意識到“地震帶”的真正含義。

      而這種意識,明明在2003年時就該樹立。

      2003年11月15日凌晨2時49分,魯甸縣發生5.1級地震,造成4人遇難,14人重傷。地震專家解釋說,盡管震級不高,但是地震距地表淺、當地房屋抗震能力差是主要原因。

      11年后,還是因為這些原因,截至6日16時,云南魯甸6.5級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很多人死在了倒塌房屋的廢墟下。

      在地震多發地區,平時遮陰擋雨卻沒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實際上等于一顆顆定時炸彈。

      最令人遺憾的是,11年來,當地房屋抗震能力的提高卻沒有跑贏更大級別的地震。


      “不舍得花這么多錢蓋房子,也拿不出這么多錢”

      “因為貧窮。”龍頭山鎮人大主席李昌虎告訴記者,魯甸縣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區縣,農民人均收入低,根本就沒有辦法修蓋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子。

      “這幾年由于村民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收入,村子里有鋼筋的房子才蓋了一些,但是村里60%房屋還是磚瓦結構。我們也沒有辦法強制要求。”李昌虎說。

      魯甸縣經貿局局長蔡明告訴記者,其實在魯甸2003年發生地震后,縣里就出臺過補助抗震房的指導意見,達到抗震效果的村民新建房屋,縣里將給予一萬元補助。

      “但是根本就沒有推廣開來。符合要求的抗震房要十幾萬元,這一萬元的補貼在村民看來是杯水車薪,根本就不劃算。”蔡明說。

      一位基層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60平方米的抗震安全房,僅圈梁和構造柱就需要2萬元,山村農村建房的交通成本和人工費用比平原高,每平方米需1000元至1500元,最少投資6萬元。而且農村家庭生產要求大于生活要求,建房面積往往大于60平方米。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數字是,魯甸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300元,近60%的農民每日生活費不到7元。

      “平時很難意識到抗震房關鍵時刻會起到救命作用。村民們不舍得花這么多錢蓋房子,也拿不出這么多錢。”蔡明說。

      在昭通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上,由當地住建局于2013年10月10日發布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設專報2013年第7期”顯示,昭通市11個縣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信息錄入情況排名、開工情況排名、竣工情況排名等統計中,魯甸縣均是倒數第一。

      在昭通市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竣工情況排名表中,魯甸縣的竣工率僅有0.08%。即使是排在第一的鹽津縣,也僅有22.75%。

      住建局在發布信息的最后一段寫到,農危改任務下達到各縣區的建設時間已過半,但各縣區2013年農危改竣工率均較低,請各縣區務必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實,確保2013年12月31日完成2013年農危改建設任務。

      這項旨在保證群眾安全的救命工程,在一些仍然住在土坯房、茅草房的困難群眾眼中,卻是又盼又怕。

      而昭通市的地方財政也吃緊,2013年度預算支出只有260億元,拿不出太多錢來補貼轄區內410萬農村居民。


      地震災害損失近80%在農村,如何破解?

      記者在災區看到,有抗震設計的一些樓房確實沒有倒。

      在震中龍頭山鎮,土坯房大多坍塌了。但就在一片廢墟旁,6棟采用了抗震設計的小樓屹立不倒。

      魯甸縣龍泉中學內,一座1992年建成的教學樓由于缺乏抗震設計全部坍塌。而學校2009年用國家專項撥款建成的抗震教學樓和宿舍樓依然堅挺,只有小部分墻體開裂。

      根據中國的防震減災規劃,2020年前后全國縣級以上城市應能夠抗擊6級左右地震。

      “但在云南,尤其是偏遠的州市,基礎設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處處長張俊偉說。

      同樣由于資金緊張,云南震區道路缺乏抗震設計,毀壞嚴重,救援力量進入困難,打通生命線一度成為救災最嚴峻的任務。

      “跟山東、浙江省份一些富裕的農村相比,云南、貴州、四川等省份的農村相對貧困,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

      中國西南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地震帶,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來,中國經歷的大地震幾乎都發生在西南部。然而,人口稠密的西南諸地卻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

      西南地區貧困人口大多數居住在高寒邊遠的深山或干旱缺水的谷地,很多地方還是長期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扶貧開發的難度非常大。

      此次發生地震的云南省2013年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除了區域發展不均,城鄉貧富差距也制約中國提升抗震能力。根據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評估,近五年的地震災害損失近80%在農村。

      “需要改造的云南農村危房數量仍然居高不下,農村的房屋抗震性差幾乎是普遍現象。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國家政策傾斜,也要尋找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一位云南的基層干部說。(執筆記者:高潔,參與采寫:徐蕊白靖利李放 吉哲鵬 羅鑫)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云南魯甸縣龍頭山鎮龍泉村的甘家寨組一居住點在地震時被垮塌山體整體掩埋,龍泉村村主任6日表示,有50多人被山體完全“淹沒”,目前,武警官兵已經前往救援。

      龍泉村村主任邵發平說,甘家寨分三個自然居住地,中間的一個被滑坡的山體吞噬,連同在山坡上摘花椒的以及在家中的,一共50余人被埋,據悉,村里其余的100余人已經轉移。

      記者了解到,因整個村莊完全被掩埋,救援工具的缺乏使得甘家寨的村民無法展開自救。而且通往甘家寨道路破壞嚴重,昨天最早到達甘家寨的救援隊因救援裝備的缺乏同樣無法展開救援。

      再來關注衛生防疫方面的消息,記者今天從云南省疾控中心獲悉,魯甸地震災區尚未先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目前災區已經有249民專業防疫人員正全面開展各項防疫工作。

      據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陸林介紹,魯甸地震災后疾病流行風險總體較高,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病,如痢疾、甲肝、傷寒、流感、麻疹等,目前震區尚未發現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據云南省民政廳報告,截至8月6日10時30分初步統計,云南昭通魯甸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9人失蹤。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據云南省民政廳報告,截至8月6日10時30分初步統計,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589人死亡(魯甸縣504人、巧家縣72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9人失蹤(巧家縣9人),2401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萬戶8.09萬間房屋倒塌,4.06萬戶12.91萬間嚴重損壞,15.12萬戶46.61萬間一般損壞。

      此外,地震還造成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55萬人受災,72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700余戶1500余間房屋嚴重損壞,2800余戶7000余間一般損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金陽縣1.16萬人受災,近100戶500余間房屋嚴重損壞,400余戶2000余間一般損壞。

      具體災情正在進一步核查統計中。

      ——云南魯甸地震,搶通“生命通道”!

      (節目導視)

      記者:

      現在還緊缺哪些藥品呢?

      翠屏村衛生站醫生:

      就是像一般的消炎藥,然后就是像那些一般皮外傷這些藥。

      解說:

      食品缺,飲用水缺,藥品缺,賬篷缺,防雨保暖物資缺,專業的設備缺,救災物資設備的缺乏不是因為真的缺,而是運輸通道被阻斷。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昆明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魏植生: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人都過不去。

      解說:

      食品藥品空投,重傷員空中轉移,地震震中龍頭山今天實現了第一次空投,作為運輸主力的公路交通,挖了堵,堵了挖,便捷的空中運輸又能否成為新的生命通道?《新聞1+1》今日關注云南魯甸地震,搶通生命通道。

      主持人 王寧: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進入今天正在直播的《新聞1+1》。應該說這兩天我們的心都被云南災區的人們牽著,此時此刻距離云南魯甸地震發生過去了53個小時,而距離整個的救援黃金72小時的最后期限已經越來越近了,我們看到今天下午的2點半最新的數據統計,在這次地震當中已經有410人遇難, 108萬人受災,可問題就是,救援就是救命,可這救命的路卻一直都通不了,是什么原因讓這條路一直堵著呢?我們來看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今天特別在云南的昭通市魯甸縣委宣傳部的官方微博上所看到的兩張曬出來的,手寫的車牌號碼,還配上了一句話,說“從魯甸縣通往災區的公路上,請以下的這些車主及時地挪開,保障交通的通暢,有搶通生命線的大件物資通過,大家一定要幫忙轉發。”也就是說這些車輛堵塞了運送物資的路,而我們也看到在這些車牌號當中,也不乏救援的車輛,就像蘆山地震一樣,我們也看到了救援車輛反而成了這次救災過程當中的一個添堵的麻煩,這樣的討論其實在蘆山地震的時候就一直不絕于耳,可是到今天這件事還依然是我們的焦慮,所以我們還是要在這兒再多一句提醒,很多的時候雖然我們不能夠到達現場,但是真心守望的力量更加強大。

      這是人為的原因讓路堵了,還有就是當地的環境原因,因為泥石流,因為一些滑坡,包括大雨還有地勢的原因,讓有一些路是搶通了又堵了,堵了之后再搶通,然后再次被堵。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道路,在這些道路上我們看到我們的救援人員是歷盡了千辛萬苦,可到現在還是沒有太多好消息傳來,比如說在震中龍頭山的方向,這個龍泉河的戰備鋼架橋現在正在架設當中,龍頭鄉境內的施初村也就是在這兒,這條道路也在搶通,包括在龍頭山鄉境內的八寶村,還有西屏村、龍井村,還有銀屏村,我看到下午4點鐘發布的,道路搶通還在繼續。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條這樣的路,用紅筆勾出來的是省道101,這條通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在昨天我們看到這條通道還有十八公里被堵著,但是今天還好,有一些變綠了,就是打通了,但是依然有三公里是紅線,這三公里的堵點當中,我們的記者正好也在現場,我們看一下現在這三公里的堵點情況怎么樣了,我們連線一下本臺記者邢彬,邢彬你好。

      云南魯甸·本臺記者 邢彬:

      你好。

      主持人:

      現在這三公里的堵點有沒有更多的推進?

      邢彬:

      這個三公里的堵點,其實是相當于下午來講4.8公里以后,到目前已經又往前推進了,到現在昭巧線路由魯甸鎮通往巧家鎮,靠近牛欄江橋最后幾公里的堵,現在只剩下三公里的擁堵位置。雖然現在天色已晚了,大家看我身后手指的位置,雖然沒有燈亮,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已經停止了搶通公路,而是說下午的施工是在那個,我手指的位置,在進行施工,目前那邊路都已經被搶通了,而現在那個救援點已經繞到了山頭的后方去進行救援,而且在我的右手方向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前方是更加靠近了震源地帶,所以前方的道路情況已是更加復雜,比如說路面比較濕滑,再有一個報廢的車輛也比較多,所以巧家縣的道路部隊還在往前方調運重型的設備去增援前方的搶通工作。


      主持人:

      搶通工作到什么時候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預期能夠通路?

      邢彬:

      我下午見到了云南省交通局的局長,他說現在正在全力地搶通,他預計大概明天左右整個昭巧縣就可以全縣打通了。

      主持人:

      我們看到特別吃力,是一公里一公里在往前推,在這種情況之下,物資能進去嗎?怎么進呢?有可能嗎?還是完全沒可能?

      邢彬:

      目前來講,物資如果走陸運的話,走汽車路的話,通過巧家向這次地震的震源龍頭山鎮方向運的話,目前為止還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

      謝謝邢彬。剛才我們的記者是通過現場的一些非常詳細的說明告訴我們,如果這條路通不了的話,物資就沒有辦法進入,所以現在當地災區的人們還是面對著一個物資短缺的情況,當然還有生命急需救援的危急時刻,現在災區到底缺一些什么呢?我們在截止到今天做節目之前特別做了一些梳理,通過短片看一下。

      云南臺記者 王正民:

      賬篷還是一個缺少的,而且我們了解到,災區還缺少水,以及食物。

      解說:

      昨天,這組圖片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在魯甸地震災區龍頭山鎮的龍泉中心,因為地下水和自來水的渾濁,救援官兵也只能用渾水泡面煮飯充饑。而就在今天下午3點,成都軍區云南魯甸抗震救災官方微博發布消息說,渾水不再渾,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向重災區一次性發放凈水消毒片2000人份,經過消毒凈化并沉淀后的山泉水可以燒開后飲用。這樣的消息無疑讓災區的部分用水得到了暫時性的緩解。然而在一些偏遠的村莊里,用水仍然是個大問題,今天下午,龍頭山鎮龍井村村民就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

      毛權 村民 云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龍井村:

      地震了,水沒有了,現在喝水的問題就是自己去找一點,有時候在別人家的水池里面看看,如果說沒壞的話,里面還有一點。

      解說:

      魯甸縣龍頭山鎮龍井村距離震中直線距離約8公里,今天下午村民毛權說,目前救援隊還沒有到達村里,除了缺水,吃飯也成了問題。

      毛權:

      自己家里面的東西都是拿出來吃了,像房屋沒有倒塌的,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進去,把它給拿出來,大伙一起吃。像這個時候吃了,那下午的生活又怎么辦,又要到哪里去弄。

      解說:

      因為村中的房屋大多在地震中倒塌了,毛權現在都睡在外面,連日來的雨水天氣又給他和村民的生活增添了麻煩。

      毛權:

      現在我們都是拿一捆塑料布搭起來,晚上的時候人都在下面,只要一下雨,外面的被子都會全部弄濕了。

      解說:

      毛權說,正是因為公路不通,救援隊伍和物資進不來,村民們目前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自救。目前在地震災區,堰塞湖山體滑坡和公路運輸線被堵塞,成為了影響災區救援的主要因素。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羅建軍:

      堰塞湖離咱們的震中龍頭山鎮有8公里,是位置偏東,24小時之內,它的水位高已經漲了30米高,所以是相當危險的。

      解說:

      龍頭山鎮牛欄江紅石巖村附近目前已經形成堰塞湖,與2013年獲取的影像對比,水面面積已經是日常水位的三倍,而通往堰塞湖的公路也被阻斷,導致機械設備無法進入堰塞湖進行搶險。

      羅建軍:

      整個這條公路這邊就全部被堵上了,要疏通它,應該是有相當大的困難,這是一個小車隊,就被兩頭的滑坡全部給攔截住。

      解說:

      而對于那些已經被送往醫院的傷員來說,他們的醫藥物資也并不充裕。

      左翼 云南省魯甸縣人民醫院志愿者:

      現在醫院最缺吃的和穿的,藥物也缺的,像繃帶這些。

      解說:

      正在醫院做志愿者的左翼今天下午,也通過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醫院現在缺少志愿者。

      左翼:

      因為我在縣醫院幫忙,然后志愿者太少了,大量缺男生。


      主持人:

      我記得我曾經在一本小說當中看到過一個作家描寫說,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就是你看你的同伴在遠處他倒下了,你卻來不及救他,其實現在我們就看著有很多很多的同胞,正在地震災區經受著這樣時間的考驗,他們自己在跟時間抵抗,在賽跑,可是我們卻幫不了他,我們來看看現在他們到底還缺點什么,我們能為他們做一點什么。我們特別做了一個梳理,我們先來看,現在災區最缺的,剛才短片當中也說到了,賬篷、棉被、毛毯、衣服,簡而言之就是防雨和御寒的,因為我們特別查閱了資料,截止到今天晚上8點鐘,未來三天魯甸地區的天氣是多陣雨或者是雷陣雨,局部地區可能有中到大雨,因為河水被地震所污染,所以飲用水非常缺乏,食品、藥品不用說了,因為路斷了,所以東西進不去,而專業的救援隊伍和設備也沒有辦法進去,雖然我們知道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有了非常專業的直升機,可以有非常大型的重型的機械可以調進去,但是因為直升機目前為止也沒有辦法到達現場,有一些重型的直升機沒有辦法具體地把這些救援的隊伍和設備放進去,所以這個是非常缺乏的。

      當然我們也看到現在的魯甸縣的龍頭山鎮的災民集中安置點的情況,我們趕快來連線一下本臺記者韓逾昊,因為他現在就在這個安置點,這個安置點也是這次地震災區當中最大的一個安置點,我們看看那兒現在缺乏物資的狀況和醫療的狀況怎么樣。韓逾昊。

      云南魯甸·本臺記者 韓逾浩:

      王寧你好。

      主持人:

      你好,我想知道現在因為這個路不通,物資沒有辦法進去,安置點人們的情緒還好嗎?大家是怎么樣來面對這些的?

      韓逾昊:

      好的,正像剛才說的,龍頭山鎮現在非常缺賬篷,缺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現在所在的最大安置點,一共有大概130頂賬篷,里面安置了有1100名受災群眾,但是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說,整個這個鎮上大約差不多有6000名受災的群眾,可想而知這個賬篷缺。大家住進去以后,條件現在什么樣呢?我們現在進一個家來看一下,你好,我們進來采訪一下,是這樣的,我們進到家里面看一下,首先照明是能夠保證的,這個電力供應在每家每戶現在都有一個電力的照明,但是如果想比如說給手機充電,這些其它的用電器現在是沒辦法保證的。現在只能夠保證照明,如果家家戶戶都用電器的話,現在電力的負荷是達不到的,因為沒有那么大平方的線來供給電力。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受災群眾他們住的基本上都是這種用磚頭墊起來,墊到木板上面的床,根本就不是一個正規的床,所以現在來說最缺的就是賬篷、床,還有一些電線。說完住,我們來說一下吃,現在都說這里缺食物,目前來說在災區現在能夠選擇的食物只有方便面和大米粥,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災民他們會自己準備一些比如說咸菜,或者一些調味品,從外面買的,來改善一下自己的飲食,其他還沒有其他的選擇。但是從今天開始,由于直升機大量的投運救災物資,現在來說食品是能夠保證的了,雖然可能吃的不是太好,但是能夠填飽肚子了。另外一方面,現在公路運輸還是無法抵達到災區,所以一些大件的,比如我們剛才說的床、賬篷,還有蔬菜,還有棉被,現在都沒有辦法抵達到災區,只能通過直升機。

      主持人:

      謝謝逾昊,剛才通過現場的畫面我們看的特別清楚了,雖然說吃的已經有了,雖然單一,但是廖勝無幾,但是沒有床,沒有墊,沒有賬篷,包括醫療的設備也非常的簡陋,這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地震發生之初,云南昭通市委書記劉建華特別說到的,比如嚴重的傷員轉運的困難,道路搶修的困難,物資的缺乏,還有嚴重缺乏專業的救援隊伍和設備,這些到今天三天過去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都沒有解決,所以下面我們要趕快連線一下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醫療專家李向暉,我們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醫療專家,他曾經先后參與了多項國際的救援,包括海地的地震,玉樹的地震,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專家,我特別想請教一下您,李醫生。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專家 李向暉:

      你好。

      主持人:

      我們看到每一次在尤其是地震發生的時候,最容易斷的就是公路,可往往我們最最依賴的就是公路,難道就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有第二條途徑嗎?

      李向暉:

      現在的國際醫療救援的趨勢是航空醫學轉運,其實無論在地震、海嘯、洪災之類的,對道路的破壞都是很現實的,而且短期內對道路的修復是不太現實的,那么航空醫學轉運就成為了一種最有效的救援運輸途徑。比如我們在印尼海嘯救援的時候,我們人是坐C130運輸機到了災害現場,而有一部分設備是經過陸路運輸的,陸路運輸要整整晚到了48個小時,這就說明航空轉運是一個有效的救援途徑,可以使傷病員得到最好、最快、最安全的醫療救治。

      主持人:

      我想讓您簡單說一下這個航空轉運在技術層面上有難度嗎?要想實現它難嗎?

      李向暉:

      航空醫療轉運,其實現在最直接有效的是直升機的救援,垂直的空運能力對救災快速反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解決交通瓶頸問題,這點從航空器來說,有翼飛機還有旋翼飛機,就是直升機,那么直升機起降條件要求的并不高,有籃球場大小的地方就行,對于醫學航空轉運,它在直升機上可以進行一些改裝,比如加一些心電監測設備,加一些呼吸機,還有氧氣之類的,這樣就可以改裝成衛生飛機。它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把一些血制品,需要急救的藥品,包括災害救援的醫務人員,給他運到災區,然后再把危重傷員通過直升機再轉運出災區。

      主持人: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般地震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我們會有一些航空的物資的投放,包括運輸傷員,但除此之外,剛才您所說的到在飛機上能夠治療傷員的我們好像還沒有看到。


      這個在美國和德國都有叫空中ICU,相當于我們在醫院里的危重病房,它有很多的比如說電子設備,包括醫療設備、除顫器、呼吸機都可以裝到飛機上,對直升機或者運輸機進行一定的改裝,一般來說像直升機,像黑鷹直升機這種小型的可以運載一到兩名危重傷員,如果像C130這種比較大點的運輸機,它運七八名危重傷員都是可以的,這在國際救援中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很實用的一種運輸方式,它可以實現一個傷員的危重傷員的無縫銜接。

      主持人:

      沒錯,可以在空中就可以治療他了,救命真是。

      李向暉:

      從災害現場快速的檢傷,快速處置,然后上飛機,在飛機中再進行進一步的處置,然后下來以后再到醫院。

      主持人:

      謝謝李醫生,確實您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知道其實現在的生命第二條通道,空中通道如果是一個便捷的、系統的、完備的話,將會有多少生命而因此得救呢,在這次地震的第三天,我們看到我們的空中通道也打開了,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我們通過短片了解一下。

      解說:

      交通中斷,通訊中斷,電力中斷,位于震中龍頭山鎮的八寶村,因此一度成為孤島,然而在今天,針對八寶村的空中救援通道終于得以啟用,上午近10點,隨著天氣轉晴,滿載救援物資的直升機從云南昭通機場起飛,救援人員此行的任務,不僅是向八寶村孤島空投物資,更要初步對八寶村附近的堰塞湖進行勘測。

      成都軍區13集團軍某陸航旅副參謀長 唐春:

      堰塞湖的水位是每小時漲一米,現在這個八寶村可能大半個村子都沒有了,轉移了三千群眾,昨天已經轉移出來。

      解說:

      而經過幾番勘測后,直升機也終于在八寶村找尋到了合適的空投地點,下降到距地面50米左右的距離后,成功空投了食品和水。

      本臺記者 劉峰:

      今天下午,直升機載著賬篷、藥品等更多救援物資進災區,并擴大空投范圍,還將繼續通過空中救援通道轉運重傷員。

      解說:

      果然,直升機隨后又對八寶村的重傷員進行了轉移,村民司得祥的爺爺就是其中之一,這位老人被滾落的石頭砸傷了腰部。

      八寶村村民 司得祥:

      在救護車很困難的情況下,他們能派飛機過來,把我們送到很好的醫療部隊去。

      解說:

      經過20分鐘的飛行,直升機到達昭通機場,轉運傷員的救護車早已在此等候,司得祥的爺爺被醫護人員送上救護車,轉運到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除開八寶村,今天成都軍區的直升機還針對魯甸災區的其他地區進行了物資運送和傷員轉運。

      本臺記者 張穎:

      在這架直升機上,總共裝載了120箱方便面,還有55箱礦泉水,以及一些像壓縮餅干之類的軍用食品,總共是1.5噸。剛才我們的飛機是緊急降落在魯甸一所小學門口的臨時降落點,僅僅用了10分鐘的時間,把物資卸下之后,再把傷員抬上飛機。那么現在我們總共是搭乘了七名傷員和他們的家屬,而他們大多數是被石頭砸中導致骨折,在當地沒有辦法進行完全救治的傷員。現在我們把這12名傷員再運送到昭通機場,在昭通機場四輛已經等待在這兒的120急救車,現在把傷員緊急送往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而我們看到在另外一邊,一架東航的客機已經等待在這兒,據我們了解這架客機是經過改造等待轉運比較危重的病人,直接運往昆明的醫院進行救治。

      解說:

      為了保證空中通道的暢通無阻,今天成都軍區緊急調用10架直升機,而明天這些直升機還將全方位進行救援。

      成都軍區副軍長 馬雄:

      下一步的重點,一個是食品,第二就是藥品,藥品將在下一步還會加大,作為我們下一步重點的一個方面的內容。

      主持人:

      我記得在戰爭當中直升機是首戰選我,選我必勝,而這能不能用在我們的救災當中,我們要特別連線一下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的副秘書長金磊,金秘書長。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秘書長 金磊:

      你好。

      主持人:

      我們看到跟國外的一個對比,比如說美國在全國的救援飛機能夠達到一萬架,時間能夠10分鐘就到,德國更是全國有49個點,15分鐘就能到,我們國家要想建立一個長效的一個機制,還需要什么?

      金磊:

      應該說交通工具,這個作為交通工具在災害救援中最有效的方式,應該說是立體的空中救援,我們記得汶川大地震第一個運出傷員的是靠直升飛機,第一個將藥品和食品送進災區的是直升飛機,在關鍵時刻又是米-26直升機將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的機械設備運到了堰塞湖的上空,應該說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這樣的一種立體救援的機制,國家應該建立中國航空救援隊,已經迫在眉睫。

      主持人:

      能夠讓這樣的救援隊準軍事化,能夠系統化,也是讓它形成長效機制的一個首選。謝謝金秘書長。其實今天我們通過一整期的節目說到現在災區打通生命通道的重要性,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做到無論你在哪里,我們都能找到你呢?空中通道。當然我們也向現在所有參與救援的所有的官兵說一聲,你們辛苦了,向你們致敬,也希望我們的災區能夠平安。感謝收看這一期的《新聞1+1》,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中新網衡水8月5日電 (崔志平張占祥)河北省衡水市委宣傳部5日透露,在得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后,被譽為“大愛仁醫”79歲高齡的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吳殿華迅速趕赴災區。吳殿華一行于5日抵達魯甸縣城之后,馬不停蹄趕往魯甸縣人民醫院登記報到,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吳殿華診治傷病員達53人。

      當日,白發蒼蒼、腿腳有些不好使的吳殿華走進魯甸縣人民醫院報到時,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醫院負責人感慨不已,“吳老這么大歲數了,不遠千里趕來奉獻愛心,著實讓人感動!”

      外科醫學專家、“老本行”吳殿華很快就被委以重任,負責重傷病員的診治工作。“業務熟練”的吳殿華很快進入了角色。聽診、開藥、打繃帶……吳殿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吳殿華診治傷病員達53人。

      龍頭山鎮8歲小姑娘朱曉蓓,家里房屋全部倒塌,弟弟被砸死,自己也被埋一個小時,頭部外傷,腳骨骨折,初次經歷如此劫難,小姑娘精神受到很大刺激,眼光呆滯,不言不語。吳殿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仔細為孩子診治換藥,還為她講起自己數次抗震救災的經歷,鼓勵孩子堅強面對災難。在吳殿華的悉心診治下,小姑娘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心情也開朗了很多。

      吳殿華介紹,來院就診的傷病員以孩子和老人為主,這讓他很揪心。傷員越來越多,由于魯甸縣人民醫院的救治條件有限,很大一部分傷病員被轉往昭通市中醫院進行救治。

      5日下午,吳殿華一行被醫療救治指揮部“轉移”到昭通市中醫院開展救治工作。

      1936年出生的吳殿華,現任河北省冀州市職工醫院院長。從上個世紀的邢臺地震、唐山大地震,到本世紀的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以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吳殿華全部參與了救援。見證中國半個多世紀抗震史、救災史的吳殿華,也獲得包括“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在內的諸多榮譽。1960年以來,他先后受到劉少奇、周恩來、胡錦濤等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完)

      云南會澤救災井然有序妥善安置受災群眾5000余人

        圖為被安全轉移的災民正在有序地等待安置 會澤縣委宣傳部供圖 攝

        圖為救援官兵為受災民眾送來熱飯 會澤縣委宣傳部供圖 攝

        圖為被妥善安置的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吃飯 會澤縣委宣傳部供圖 攝

      中新網會澤8月5日電 (和曉瑩)5日,“8.03”地震發生第三天,作為此次地震重災區之一的云南省會澤縣抗震救災井然有序地進行。帳篷、棉被、糧食、食品、藥品、飲用水等救災物資陸續運往災區,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住處、有衣穿、有水喝、有醫療、有秩序。

      8月3日下午4點30分,突如其來的地震造成會澤縣12人遇難,370人受傷,近14萬人受災。其中會澤縣紙廠鄉江邊村新發小組受災尤為嚴重,土木房屋幾乎夷為平地,12人死亡,村民秦音榮家5口人,有4人遇難。

      地震發生后,相關部門立即啟動救援工作,兩天時間里,共調運救災帳篷998頂,救災棉被6500床,彩條布500件,折疊床1000張,救災大米2000公斤以及其它救災所需物資。受災最為嚴重的五個村民小組村民,大部分被轉移到鄉政府所在地的紙廠中學、羅別古小學等安置點妥善安置。

      “地震來得太快,家里什么東西都沒拿出來,幸虧政府和救援部隊,現在才有熱飯吃。”順利住進帳蓬的村民熊平彩排起長隊,和其它受災民眾一起有序打飯,然后圍坐在餐桌上香噴噴地吃起來。

      4日晚間開始,曲靖軍分區組織馬龍、富源幾個武裝部投入8輛餐車,每天為災民安置點的村民們送來熱飯。

      截止5日11時,救援隊伍已在災民安置點搭建救災帳篷162頂,發放棉被1000床,大米1650公斤,方便面150件,礦泉水250件,應急包500個,折疊床100張,妥善安置受災群眾5000余人。(完)

      中新網魯甸8月6日電(王艷龍)記者5日晚上11點左右從云南魯甸地震震中龍頭山鎮返回魯甸縣城行至3公里處,一片巨大滑坡體將5日下午搶通的這條道路阻斷。目前,2臺挖掘機正在全力作業,連夜打通生命通道。

      云南公投昭通管理處處長助理呂飛榮告訴記者,在巡查時發現此處有垮塌跡象,遂調2臺挖機準備,10點50左右發生垮塌,塌方量約2500方。他稱,全部清理完這片塌方體大約需要2小時左右。

      呂飛榮說:“從龍頭山到沙壩的路上,這樣隱患點還有10多處,其中有的懸石,如果發生余震就有掉落危險。”現正與爆破公司聯系爆破,排除危險,盡快打通進震中唯一通道。(完)

      中新社魯甸8月5日電 (記者 王林史廣林)8月5日下午,距離云南魯甸地震發生已過去48小時。遠在上海的心理醫生“靜觀天下”通過微信朋友圈發起呼吁,召集心理醫生前往云南為災區民眾開展心理輔導。

      這一切,在2000年以前是無法想象的。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系該省14年來最大的地震。不期而至的災情幾乎在發生同一時間就通過各種渠道向外界傳播,快速傳遞的信息讓全世界將目光聚焦云南魯甸。

      開辟陸空立體救援通道

      災情就是動員令,地震發生后來自全國的救援迅速展開。公安、消防、解放軍、武警、醫務人員、志愿者……上萬人當日即奔赴地震災區。深處烏蒙山腹地的昭通魯甸,素有“咽喉西蜀”之稱,道路條件甚至比“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更為艱難。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建設,當地四通八達的公路成為快速抵達災區的關鍵。然而,余震不斷、暴雨不止、泥石流傾瀉,前往重災區的多條道路中斷,救援隊伍被阻在中斷的道路面前。為了加快速度,東方航空加開救災航班加速向災區投送救援力量、祥鵬航空開辟空中救援通道為災區運送救災物資;昆明鐵路局、成都鐵路局救災專列不斷駛入昭通火車站;成都軍區陸航團的直升機4日降落在地震震中龍頭山鎮……一個立體救援通道正在魯甸地震災區形成。

      實施多元救援效率高

      截止5日下午,解放軍、武警部隊已派出官兵7900余人、民兵預備役1900余人、車輛機械860余臺、直升機10架進入魯甸災區救援,共搜救群眾280余人,轉運救治傷員660余人,搬運遇難者遺體182具,轉移安置群眾9580余人,搭建帳篷600余頂,運送物資800多噸,清理廢墟200多噸,搶通道路30余公里。

      道路不通,1300多名交通保障人員迅即投入搶修保通,救援人員通過肩扛手抬徒步進入重災區。5日下午17時,魯甸縣城通往鎮中龍頭山鎮的公路搶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紛紛調運應急通信物資趕往災區,并從各地調應急通信車保證災區救援通訊工作;電力中斷,電力部門攜帶發電機、高桿燈連夜徒步趕赴震中,安排周邊縣區供電公司做好醫院保供電工作。

      從云南省內和周邊四川、貴州等地趕來的醫療救援隊伍共救治傷病員1195人,已轉移紅石巖電站堰塞湖影響區域群眾690戶3316人。在保障抗震救災通訊順暢的前提下,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開通免費尋親服務和報平安熱線,目前已提供了600余人次災區群眾免費尋親服務。

      全媒體聚焦災區傳遞中國力量

      除了受災民眾和救援人員,在災區最多的恐怕就是來自各地媒體記者。幾乎在每一個受災點,在每一個救助站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記者們,照相機、攝像機、筆記本、錄音筆、海事衛星電話、直播車全體上陣,一條條采自災區一線的信息向外傳遞。電視直播、電臺連線、報紙頭條、網絡專題、新聞客戶端、新媒體推送……魯甸地震災區通過全媒體快速向外傳遞。

      網絡、通訊拉近了震區與世界的距離。眾多網友在網絡上呼吁為救援車輛讓行的同時,捐資、贈物、獻血……社會各界的愛心涌向震區。救援進入第二天,網友的呼吁變成了“由于災民不斷抬出傷員,請所有車輛除120以外,全部禁止通行,請大家給生命讓行!讓傷員得到救治!”

      每一次災難面前,全國人民都形成了抗擊災難的合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支支肩負不同使命的隊伍馳援,表現出頑強的戰斗力;黨和政府卓越的組織力將全社會力量凝聚起來,這就是“中國力量”!(完)

      中新社魯甸8月5日電 題:云南魯甸地震受災民眾:“我要趕緊去幫助別人”

      作者 王艷龍

      把妻子送到魯甸縣人民醫院救治后,馮忠清5日一大早便來到該醫院院子里找急救車,準備搭便車回村里,協助外來救援人員搶救被埋村民。

      46歲的馮忠清是魯甸縣龍頭山鎮營盤村村民。兩天前的地震導致他家房屋倒塌,妻子、兒媳、孫子被埋受傷。3日下午,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曲靖市會澤縣等地逾400人遇難,數千人受傷。

      “當時我和兒子在田地里干活,躲過一劫。”馮忠清說,地震發生后,他們馬上跑回家里刨被埋的三位親人,地震中平安的左鄰右舍跑來幫忙,費九牛二虎之力將三人救出來,然后用擔架往縣里送。

      馮忠清介紹,他們將兒媳和孫子抬到鎮附近的騾馬口村時,前期趕來的武警等救援人員馬上上前幫忙運送至幾公里外的沙壩村乘救護車就醫。昨天輕傷的妻子也被送到縣醫院救治,現在已經確定沒事,他可以安心到現場救人。

      “大家幫助了你,你不能自己好了,就不管別人啊!”馮忠清說,作為當地村民,他比外來救援人員更熟悉情況。另外,地震波及地方廣,救援人手不夠,村民需要自救。

      馮忠清說,回家后,他會立馬去救人。“這幾天就是要救人,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在龍頭山鎮災區看到,許多災民已經從“驚弓之鳥”轉成重要的救援力量。他們或背著籮筐或用摩托車外出為大家背食物和水等物資,在災區緊張的忙碌著。

      災民尹慶雄這兩天都開著摩托車向救援人員報告災區村莊受災情況,來回送需要辦急事的災民和救援人員。因災區救援通道不暢,他更像一名通信員和“救急兵”。

      “既要救援,也要靠自己自救。”尹慶雄說,這兩天他光送記者去現場傳遞災情都已經不下七八次。

      魯甸縣醫院護士鐘庭猛的家就在震中龍頭山鎮,她忙活了近兩天后,5日早上搭車進入龍頭山鎮,抽半小時回家看了受輕傷的奶奶和弟弟。在脫下白大褂的半小時里,她還去幫忙分發方便面。

      “那么慘,多做一點點都能讓受災人得到更多關懷。”鐘庭猛介紹,她母親也已經從災民變成了幫大家熬粥的“廚師”。母親也支持她盡快回到崗位,站好自己的崗。

      目前,災區共有7000多名軍人和干部群眾在現場救援,與黃金救援72小時賽跑。在救援人員和災民自己努力下,記者發稿時,震中龍頭山鎮民眾大多已經進入帳篷居住。(完)

      中新社魯甸8月5日電 (王林 和曉瑩)云南魯甸縣火德紅鄉因為地震引發山體滑坡,形成了巨大的紅石巖堰塞湖,湖水持續上漲嚴重威脅著下游安全。

      5日,記者來到了這個高山聳峙、一江繞三縣的地方——地震重災區火德紅鄉。隔江相望,巧家包谷垴鄉、會澤縣紙廠鄉能在群山中看到散落的帳篷。

      31歲的張興晏幫助鄰居掩埋完在地震中遇難的家屬遺體,把自己的老父親及三個孩子送去火德紅鄉的救災點安置好,便和妻子在廢墟上展開自救。整整一上午,他們從廢墟中刨出一頭豬、幾床棉被及一個未被砸壞的洗衣機。最讓夫婦倆高興的是,家里篩選花椒的風柜和給包谷脫籽的脫谷機還能使用。張興晏年邁的媽媽也沒閑著,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籮筐花椒。

      “如果日頭好,這樣曬兩天就可以賣了。這些年花椒的價格越來越好,每市斤可以賣35塊錢(人民幣)。”老人拿來救災用的彩條布,小心翼翼地把新采的花椒鋪上去。

      沿著張興晏家門口的彈石路往谷底走,路邊,楊啟兵和同村人正在準備一頓特殊的午宴。今天,他在地震中遇難的妻子即將下葬,四里八鄉都來幫忙。

      上午11點半,魯甸縣城到堰塞湖的路全面搶通,拉著船、食物和救援隊伍的車輛來往不斷。堰塞湖的水位還在上漲,昨天還好端端的大樹如今只有樹冠漂浮在水面上。

      “守望相助”,在這雞鳴三縣之地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昭通市水文局的任繼周和他的四名同事汗流浹背地搬運觀測儀器和食品,連續48小時沒有合眼的他們還要在這里駐守,時刻關注水文變化。

      魯甸縣副縣長胡小兵正和縣里一幫人在這里查看災情,部署下一步的恢復重建工作。

      一輛沖鋒舟已經被幾個年輕力壯的大漢扛到了水邊,在水的那方,一片狹窄的孤島上,兩頭黑色的“驢堅強”、一頭黃色的“牛堅強”在被困48個小時后,很快會得救。

      鄉政府所在地的街上,毛勇和王開瓊夫婦的農家味道餐館正式開業,他們知道,會有越來越多的救災人員和前來趕集的鄉親們到此用餐,而他的鄰居老黃師傅今天一大早也打開了木工機械,開始加工牛車的車架。他說,已經有好幾個鄉親向他訂購這個東西。“重新蓋房子,收獲即將成熟的包谷和地瓜都要用上牛車。”(完)

      中新社魯甸8月5日電 (王艷龍)5日凌晨5時30分許,云南魯甸縣騾馬口村清真寺的帳篷里,32歲的李才飛早早地起來,收拾好東西,打開帳篷歡迎村民前來做禮拜。

      李才飛是騾馬口村清真寺的阿訇,平時每天帶領村里信教者做禮拜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兩天前的地震將村里的清真寺震成危房,集中做禮拜因此中斷。

      “我當了12年的阿訇了,還是頭一遭碰到只有幾個新教徒來禮拜的情況。”李才飛說,4日只有他一個人做了禮拜,其他人大多都去忙著搶救傷員和物資。“其實,沒有禮拜的地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地震中,位于震中龍頭山鎮上附近的騾馬口村土坯房幾乎全部倒塌,最好的建筑騾馬口清真寺被震壞,玻璃碎得滿地,墻皮灑滿院子。25戶村民中,1位老人和2名小孩受傷。清真寺被震壞了,但是禮拜還是要急需,李才飛想盡快恢復起來,5日一大早他就在通往鎮上的路邊設立了“騾馬口清真寺由此去”的牌子,告訴村民和進入震區的回族民眾,這里的清真寺已經可以做禮拜。

      在李才飛的努力下,早間五六位老村民如期而來。他在帳篷里給大家講古蘭經、禮邦多,傳出了地震后災區第一陣誦經的聲音。

      “今早,我用包裝箱紙殼墊著,帶領他們幾個人做禮拜。”李才飛說,這是地震兩天來,他第一次帶領回族村民做禮拜。因為空間有限,他們只是按照習俗跪朝西方念經祈福,整個過程簡單而肅穆。

      由于地震,做禮拜者臨時增加了為災區祈福的內容。“我們請求真主保佑大家平安,災難盡快過去,不要再地震,一切安康。”李才飛說。

      “我們希望這樣的日子早點過去,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幫助我們重建清真寺。”李才飛說,他和其他回族村民的最大愿望就是早點重建家園,未來能有一個更加安全牢固的清真寺供大家做禮拜。

      魯甸地震震中龍頭山鎮一共有6個清真寺,其中三個被震壞無法使用。(完)

      新華網云南魯甸8月5日電(記者李懷巖、李萌)魯甸地震發生50個小時后,一名88歲的老人于5日下午18時30分在災區廢墟中被救出,并于21時20分左右被救護車送往當地醫院。

      老人的兒子李憲偉告訴記者,他和家人住在八寶村,曾在地震后近10次不斷地去呼喊尋找自己的老母親。5日上午11時左右,家人仍不死心,在廢墟中扒開一條縫隙,聽見了里面有動靜,隨即向附近來自成都軍區某部的救援隊伍求助。下午15時左右,房頂的通道被鑿開了一條縫隙,搜救官兵再次呼叫后,一名官兵喊道,“還活著!聽不懂說什么,但在說話!”經過不懈努力,老人最終在18時30分左右被救出。

      救出后,醫生阮勝偉第一時間為老人檢測身體。阮勝偉說,除了頭皮下有淤血外,老人身上沒有明顯傷痕,身體體征平穩。他表示,老人很可能是在灶臺和房屋塌下的房梁構成的三角區域中幸運存活。

      21時左右,老人被救援人員抬著送往醫院。由于當時鎮中龍頭山鎮通往縣城的一座鋼架橋梁還沒有完全架好,挖土機用拖斗將老人運過激流。

      無獨有偶,在八寶村三板橋社,消防官兵救出了76歲的王康玉。消防隊員趕到時,他一半的身體被埋在土里,當時神志還比較清醒,但已經不能說話,好幾塊大石頭和一些土塊壓在他身上。17時左右,消防隊員用丁字鎬等設備撬開埋壓物把他救了出來。

      家里人說,地震時,老人想往外跑,但被倒下的墻砸中倒在地上。成功救出老人后,由于最近的醫療救助點設在八寶村村委會,距離三板橋有6、7公里,消防隊員用竹子做了一個簡易擔架,4個人一起輪流抬著他在山坡上爬了近2個多小時才到達醫療救助點。中間很多地方都要用半跪的姿勢連拖帶拉才能把人運上去。

      醫生診斷,老人胸腔受到石擊,肋骨和小腿骨骨折,內臟也受到損傷,但總體生命體征平穩。

      中新網昆明8月5日電 (馬騫)記者5日晚間從云南省交通廳獲悉,連接龍頭山鎮和地震中心點重災區龍泉鄉的唯一通道已完成鋼架橋安裝,這段30米長的鋼架橋,是確保運送救災人員和物資順暢的生命線。

      5日晚在云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劉一平和昭通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何剛的指揮下,魯甸“8.03”地震道路搶險保通指揮部協調組織,云南省公路局、昭通交通運輸局、昭通公路總段、曲靖公路總段、麻昭指揮部、昭會指揮部、魯甸昊龍公司投入挖掘機4臺次、裝載機5臺次、后勤保障車10余輛、施工人員數百人,在確保傷員、救災物資運送的同時,完成了龍頭山鎮龍泉河鋼架橋安裝。

      22時,第一批運送傷員車輛通過鋼架橋;22時12分,第一輛救災物資車輛通過鋼架橋,直接抵達重災區龍頭山集鎮及周邊村組。

      龍頭山鎮龍泉河橋因地震中斷,這座30米長的321型雙排單層加強型裝式公路鋼橋于5日凌晨4:30運抵龍頭山鎮,但現場地質情況復雜,架設工作進展較慢。克服重重困難后,鋼橋架設完畢。架好后的橋梁是連接龍頭山鎮和地震中心點重災區龍泉鄉的唯一通道,保障了大型設備和物資的運輸。(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a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一卡二大卡三卡免费| 男女抽搐一进一出无遮挡|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久久| 抱着cao才爽|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不卡|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高清|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拍| 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高清6|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 欧美影院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99re热这里有精品首页视频| 帅哥我要补个胎小说| 久久久久免费看黄a级试看| 棉袜足j吐奶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一级| 破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直播|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色妞视频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一级黄色在线看| 日本xxxxx高清|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