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面,德國最重要的經驗是,改變市民的出行行為,而不是完全依賴于新增交通設施。在德國,可以決定市民交通出行行為的因素有,優惠、方向和公交投資水平。政府對市民交通出行行為的影響有交通本身、土地使用、住宅、都市發展和稅收優惠等。除此之外,人口狀況、社會經濟特征、空間開發模式和文化等因素,也對市民交通出行行為有所影響。
推進可持續發展交通的政府政策有5類:第一是價格、限制和汽車技術革新;第二,公共交通在區域、國家層次上的協調,改變對小汽車的依賴;第三,通過區域土地使用規劃,鼓勵混合居住區的開發,減少車輛交通出行距離和次數;第四,地方和聯邦政府共同努力提高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的安全保障;第五,有效地協調以上4類政策,使之相互補充,互相推進。
在德國,改善和協調都市區、區域和國家層次的公共交通系統是推進可持續發展交通的關鍵手段之一,其目標是提高公交的方便程度和舒適程度。公共交通系統的協調內容包括,公交服務,時刻和價格。漢堡在1960年代就產生了德國第一個區域交通機構,以后各個都市區都相繼成立了類似的區域交通機構。它們協調公交運營的所有事務,如車票和價格體系,在公交汽車和軌道交通之間追求無縫隙的銜接。德國公交系統同時綜合考慮和安排步行和自行車使用設施,在遠郊火車站、都市區火車站、汽車站等地方,提供大量自行車停車空間。
可持續的鄉村城鎮化
戰后的60年間,德國城鎮化水平從69%提高到89%,年平均城鎮化速度為0.3%。他們是如何走過這段城鎮化過程呢?
土地整理和村莊更新是德國鄉村城鎮化的主要方式
德國戰后重建的核心地區是人口在7000-9000的地方居民點,包括那里的商店、學校和其它基本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在德國人的規劃傳統上,一個由自然景觀環抱的7000-9000人口的居住區是最為理想“有機”居住單元。事實上,英國和美國人也推崇類似規模的鄰里單元。這樣,三個占領國一致同意鼓勵這樣的德國規劃傳統來重建那里的城鄉,特別是,在英國占領區采取英國人嚴格控制在非建成區開發土地的做法。盡管美國占領區初期堅持美國的低密度住宅區的規劃模式,但是,很快它也做了調整,服從德國人高度集聚的傳統鄉村居住模式,這既可應對冷戰,也符合德國人的城鄉居民點的布局模式。于是,德國重新開始了它獨特的土地整理和村莊更新活動。直到今天,土地整理和村莊更新仍然是德國鄉村建設和鄉村城鎮化的主要方式。
把傳統鄉村轉變成為工商城鎮,維持周邊農業生產不變,保證三次產業在郊區并存
德國城鎮化的基本傾向是分散化,即在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日益擴大的基本傾向下,德國城鎮本身的建設用地規模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大,而是都市區中的傳統農業型村莊轉變成為二三產業工商城鎮的越來越多。如果說美國人的中心城市和郊區凝結成為一個“大餅”綿延百里,那么德國人是傳統鄉村居民點轉變成為規模不等的工商城鎮,同時維持周邊農業和森林用地性質不變,保證三次產業在城市區域內并存。這樣,就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郊區經濟增長創造了可能。
![]() ![]() |
- 2009-09-24改革創新推動城鎮化發展
- 2009-06-15至08年末我國城鎮化率45.7% 城鎮人口6.07億
- 2009-04-15中國城鎮化水平達45.68% 人口已突破6億
- 2007-10-30主體功能區與海西城鎮化的有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