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保增長”,“基本矛盾”是“調結構”。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雖有所緩解,但仍屬于治標性質。與此同時,“基本矛盾”日益突出,并可能向“主要矛盾”轉化。將來一段時期內可能出現“雙重主要矛盾”并峙的局面,這種“主要矛盾”與“基本矛盾”的相互轉化與并峙,是一個經濟哲學的新課題,需要從理論與實踐上加以探討和解決。
目前,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不平衡,而消費拉動非一日之功,當前及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只能主要靠投資拉動。在其他拉動方式短期難以奏效的情況下,選擇投資拉動,下一步應當考慮六個重點:一是繼續投向適度比例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公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三是繼續補民生之課,特別是大補快補環境保護、國民教育、文體旅游、醫療衛生及重大基礎配套設施等領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海洋、極地、外空、國防、生物醫學、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國家創新戰略前沿方面的研發投入;五是有戰略意義的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海外投資;六是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生態建設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設、江湖治理等。
1978—2008年,我國GDP總量從3645億元增加到30萬億元,年均增長9.89%,累計增長15.5倍。在GDP財富積累的同時,也積累了各種結構性矛盾,并集中表現為“十大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發展中的“三駕馬車”不平衡(主要以出口和投資拉動,消費不足);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平衡;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不平衡;發展總量與質量效益不平衡;當前發展與持續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不平衡。這“十大不平衡”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期面臨的“基本矛盾”。如何解決這些“不平衡”,關乎著我們國家的命運。
上述不平衡反映到金融領域,也主要表現為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金融發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等十大不平衡。其中,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是最大的難題之一。有一句話叫“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正是這個難題的形象比喻。因此,農村應該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主戰場。
- 2009-12-21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
- 2009-12-15社會結構要與經濟結構相協調
- 2009-12-11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 2009-12-07全力匡正臺灣經濟結構 彌補八年缺失
- 2009-12-0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醞釀調整經濟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