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迎戰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國答卷”
www.xpshebei.com?2010-01-06 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奮力突圍,搶抓機遇。廣東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海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天津著力構筑高端產業、自主創新、生態宜居高地,鍛造經濟發展新優勢……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許多省區市強勁增長、力撐大局,中國經濟新的強大引擎已在轟鳴。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高度重視培育資源消耗低、輻射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產業,高度重視打造核心競爭力更強的市場主體。國內高技術產業“抗壓力”增強、增長勢頭迅猛,文化產業發揮“反周期調節”的特點,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逆勢上揚,撐起一片新天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
科學發展這一總攬全局、把握未來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新跨越的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出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迎來了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歷史機遇。
(八)幾百年來,中國從未抵達這樣的位置。
當國際輿論感慨“中國方舟拯救了世界經濟”,當外國政要確信“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當世人驚嘆“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國突然躋身世界外交和經濟舞臺最前沿”,我們看到,金融危機重塑了世界經濟版圖。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認真傾聽,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力量”舉世矚目。
這樣的場景令人感慨萬千。有學者提出,中國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經濟與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紀末中國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國實力不衰,余威仍在,卻終至山河破碎、備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能力”的持續下降。當政者對人民凝聚力的喪失、國家對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的衰退,讓偌大的中國一盤散沙,這才會在列強環伺中一觸即潰。
相關新聞
- 2010-01-04劉仁營 裘白蓮: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和歷史意義
- 2010-01-04劉云山: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和啟示
- 2009-12-31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和歷史意義
- 2009-12-22研討“國際金融危機的法律應對”
- 2009-12-17國際金融危機與馬克思主義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