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互動機制,最重要的是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城鄉互動的“橋梁”
統籌城鄉發展,目標是走上城鄉互融、城鄉一體的道路。盡管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但是,加快小城鎮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就是這個歷史進程中的無可替代的路徑。因此,小城鎮,尤其是行政鄉鎮所在地的農村鄉鎮更要成為城鄉統籌、良性互動的“橋梁”。這個“橋梁”,就是要建立起城鄉之間的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良性互動,促進城鄉勞動力、人才、資金等資源的整合。一方面,要通過加快小城鎮建設,要把布局在縣市區域內的各中心鄉鎮建設成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平臺,把鄉鎮培育成農村產業的聚集區,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民市民化的轉換地,農村公共服務的中心區;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設施齊全、交通方便、生態良好、風景優美和最適宜居住環境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吸引城市人到農村創業、住家、休閑。
我們要看到,將來的農村是城市人的天堂。農村會減少農民,但不一定要絕對減少“住民”。事實上,許多早已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有大量城市居民在農村建別墅,入住農村。像德國是歐洲各國人口最多的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也高,農業人口在40%以下,而他們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居住在小城和風景優美農村的人口,迄今仍超過40%,加上在農村有別墅,假日到農村休閑居住的城市居民,比例就更高。瑞士城市不算發達,但小城鎮和鄉村美麗繁華。他們全國湖多山多,小城鎮和鄉村大都臨山傍湖、綠地如毯、湖光倒影、風格各異。每個鄉村更是如一幅幅油畫斜掛山中,美麗至極,居住鄉村的不少是城市居民。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既要聚集城市,又要聚集在風景優美的的旅游城鎮和有傳統文化特色名勝古鎮。所以,在加快小城鎮發展中,更要發展各種有文化特色、生態良好和最宜居住的小城鎮和風景優美的休閑農村,吸納城市人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通過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公共社會事業發展,可以降低新農村建設成本
中國的農村布局,聚集性的大村大莊少,而且有些原本傳統性的大村大莊也呈現分散性趨勢,更多的是散布零亂的二三十戶、乃至十幾戶的小村小莊。特別是山區的農村小村多、分散亂、人口稀少、條件差。這為新農村建設帶采很大尷尬:改善了這個村的村容村貌和公共設施,相鄰的村又望塵莫及,出現“一家歡喜多家愁”的現象。而且,現在中國的自然村呈減少趨勢,據有的專家調查發現,全國平均每天消失70個自然村,據山東省調查,“十五”期間全省消失6162個自然村。其實,還有不少的村落已經是僅有極少幾戶的“戀鄉”老人和貧困戶居住。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和趨勢,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要盡最大可能使更多的農村和農民能更加切實地享受到黨的新農村建設的好處;再一個是,要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珍惜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整體性效益,降低新農村建設成本。這兩大問題,很大程度上靠加快發展小城鎮求解。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特色明顯、生態良好和服務共享的原則打造中心鄉鎮,使其成為農村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的中心,以此輻射和帶動鄉鎮區域內的社會事業發展??紤]到現在鄉鎮到村的公路、廣播電視等,很快就要實現“村村通”,今后,村到鄉鎮交通便捷,來回方便。因此,在各個村莊主要著力于改善生產和生活設施條件,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重大公共設施,要以鄉鎮為中心,輻射農村,帶動全鄉鎮。這樣,既能降低新農村建設成本,又能最大化地發揮公共設施的效益,而且還更加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發展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委教授)
- 2010-01-15“一號文件”仍涉農 將細化城鎮化戰略
- 2010-01-15消息稱一號文件已定稿下發 將細化城鎮化戰略
- 2009-12-29姚洋:城鎮化是結構調整的牛鼻子
- 2009-12-12規劃一批新市鎮 2014泉州城鎮化水平有望突破65%
- 2009-12-10全域城鎮化: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