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論創新:系統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我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實踐,總結新經驗,不斷獲得規律性認識,逐步形成適合當代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干部人事理論:
(一)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局性地位。
隨著撥亂反正和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局出發,多次提出要進行干部制度改革。1980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著名講話,奠定我國政治體制、包括干部制度的改革基礎。這篇綱領性文獻、深刻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的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從而闡明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指出,我們要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的民主、更切實的民主,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的、更優秀的人才。問題是,現行組織制度和不少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急需的人才。而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這些思想說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制度建設和黨的建設中可以發揮帶動全局的作用。鄧小平號召,要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實行干部隊伍“四化”,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建立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等制度。從此,我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堅實步伐。鄧小平的上述重要思想,后來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江澤民、胡錦濤強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善于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制度保證,是防止和糾正用人不正之風的治本之策。它事關黨的先進性建設、事關黨的執政能力的增強和執政地位的鞏固,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二)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方針。
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干部隊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不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的狀況,黨中央重新確立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提出干部隊伍要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的這一根本方針,指引我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事實上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推動新老干部的合作與交替;通過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切實轉變組織工作、干部工作的方式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戰略意義的干部“四化”方針,不斷被賦予鮮明的時代內涵。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堅持革命化的前提下,干部隊伍建設主要是推進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到了90年代初,鄧小平強調,要選拔任用人民公認、堅持改革開放并有政績的人。此后,我們黨進一步提出,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特別要選拔自覺堅持科學發展、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干部。2008年初,胡錦濤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德才兼備,要以德為先。這個標準,豐富和發展干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充分體現新時代選用干部的特殊要求。堅持這一標準,有利于正確樹立用人導向,自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為民政績觀,創造出真正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政績。堅持這一標準,能夠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有利于解決當前干部選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好地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 2010-04-14一個曹雪芹 故里四五個
- 2010-04-14毛主席用餐老三樣:辣椒、腐乳、馬齒莧
- 2010-04-14去延安的必經之路,周恩來兩次智過青木關
- 2010-04-14李小三:領導干部要作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
- 2010-04-14鐵檢部門如何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