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幾點啟示
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0%是“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降反升,治污減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南海區委、區政府面對新形勢,創新機制,勇于爭先,把治污減排的壓力轉化為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關閉污染嚴重企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為未來發展騰出空間;通過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環境質量,吸引起點高、污染輕的企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提升了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層次,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南海的生動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既是文明形態的進步,又是社會制度的完善;既是價值觀的提升,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要求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南海依靠治污減排,推進結構升級;依靠結構優化,減輕污染負荷;依靠再造新環境,尋求新的發展優勢,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南海的生動實踐是推進環保工作歷史性轉變的具體行動。從某種意義來講,發展就是燃燒,燒掉的是資源,產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傳統發展模式,消耗的資源多,產生的污染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尖銳。科學發展就是發展消耗的資源越少越好,產生的污染越輕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資源節約”,后者是“環境友好”,總括起來就是又好又快發展。南海把治污減排的壓力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就環保論環保”的傳統做法,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為推進環保工作的歷史性轉變積累了寶貴經驗。
南海的生動實踐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有益嘗試。治污減排,既要通過工程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從發展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僅依靠工程減排,治理成本高,環境危害大,難以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南海既沒有照搬發達國家的環保模式,也沒有躺在現實的困境中裹足不前,而是堅持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通過治污減排“倒逼”發展方式轉變;通過改善環境,贏得新的發展機遇,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為探索代價小、效益高、可持續的中國環保新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作者:環境保護部部長)
- 2010-05-06關于2010年度福建省研究中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 2010-05-05法制化,社會發展必然要求
- 2010-05-05深刻認識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地位和使命
- 2010-05-05胡錦濤給農大師生回信引起強烈反響
- 2010-05-05文化系統體制改革時間表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