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渣滓洞、白公館烈士使用的床和桌子,以及戴的手銬、腳鐐等有“中美合作所”字樣和“USA”標志
這要從中美合作所的成立談起。1941年12月初,軍統局破譯出日本海軍將偷襲珍珠港的密電,經蔣介石批準,由戴笠將這份密電經軍統美國站站長、中國駐美使館武官蕭勃,通過中國駐美大使郭德權透露給美五角大樓海軍司令部,但美海軍首腦懷疑是中國有意挑撥日美關系,故未引起重視。戰爭爆發后,美國人才意識到國民黨軍統局在搞情報方面還有點辦法,而且大有潛力。隨即雙方開始接觸。后來美方根據雙方商談內容擬定了一個名為《友誼合作計劃》的方案。在這個方案中規定:“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統局技術、器材、械彈、軍用物資;國民黨軍統局提供人員給美國海軍,在中國沿海地區和被日軍攻占地區,建立水雷爆破站、氣象情報站、情報偵察站、電訊情報偵譯站、行動爆破站。”
1943年4月1日,《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在美國華盛頓正式簽字。7月1日,“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在重慶軍統鄉下辦事處鐘家山正式成立,戴笠任主任,梅樂斯任副主任,他們對中美合作所的工作都享有否決權。
按協定的規定:“中美合作所系因對日作戰而成立,如戰爭結束應立即宣告結束。”1945年抗戰勝利后,當時任中美合作所代表的L·A·洛夫格利少校草草地給戴笠寫了一份備忘錄:“既然杜魯門總統決定于十月一日解散戰略情報局,中美合作所協定不再有效,所以,人員應該撤走……”中美合作所結束后,所剩余的物資包括辦公家具、桌椅板凳床等以及特工使用的手銬、槍支等全部移交給軍統局,這也是為什么在后來的渣滓洞、白公館烈士使用的床和桌子,以及戴的手銬、腳鐐和特務屠殺革命烈士使用的槍支有中美合作所的字樣和有USA標志的原因。
渣滓洞、白公館關押的政治犯以及屠殺政治犯的情況與中美合作所無關
中美合作所自成立以來,完全以促進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努力打擊敵人為目的,從多方協助美國太平洋艦隊,攻擊敵海軍與所占領島嶼,最后直搗日本本土。僅1944年6月至1945年6月一年的時間,中美合作所指揮的部隊就擊斃了2萬3千名日軍、擊傷了9000名,俘虜了300名,摧毀了209座橋梁、84輛機車、141只船艦、97個日軍軍需庫。中美合作所的對日作戰,為取得抗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美合作所和軍統集中營在地理位置上,都在歌樂山下,但是它們是兩個單位,第一,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同處歌樂山地域范圍內,白公館屬于國防部保密局,渣滓洞隸屬于西南長官公署行轅二處;第二,軍統渣滓洞、白公館監獄是1939年開始關押政治犯,中美合作所是1943年至1945年在歌樂山建立的一個國際情報組織;第三,重慶解放前夕發生大屠殺時,中美合作所組織已經不存在。所以,中美合作所和軍統渣滓洞、白公館監獄是兩個單位,渣滓洞、白公館關押的政治犯以及屠殺政治犯的情況與中美合作所無關。(作者為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 2010-10-11“軍之良才”:朱良才
- 2010-10-11白壽彝的民族與民族史觀
- 2010-10-11周恩來:馬克思主義不是劉伯溫的“推背圖”
- 2010-10-11“富士康模式”何以能夠延續
- 2010-10-11“土地換社保”需要完善但不應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