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醫改方案首次明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必須由政府向城鄉居民提供的“公共產品”,這是個原則性進步,表明政府已認識到前后歷時近10年的、以“泛市場化”為取向的“舊醫改”之“惡”。
新醫改方案昨晚全文公布。這項集政府、民間、社會各界意見與智慧,經不同利益主體反復博弈最終達成一致、并以“意見”冠名的方案,分六大章二十四節,全文有13000余字,多數內容非專業人士難解其詳。就普通百姓的計較,希望通過實施新醫改,致使看病難、看病貴、不敢看病之“看病三難”能否有一個明顯改觀。簡言之,通過實施新醫改方案,中國社會能否實現基本的、起初保障水平不高但能逐年有所提高的、覆蓋全民的“病有所防”和“病有所醫”。
眼下論及新醫改方案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既不客觀且為時過早。粗讀新醫改方案(以下簡稱“正版”),并對照去年10月份公布的“新醫改方案全民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版”),我們還是欣喜地發現二者在新醫改的原則表述、目標定位、對政府責任的剛性約束等主要方面,均有顯著進步。我們認為這就是發揚民主、吸納“大民意”之良性結果。這種發揚民主的方式,應當成為今后政府在制定一切公共政策時必須普遍遵循的一個基本前提和基本路徑依賴。
“草版”把新醫改的基本原則框定為:“……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
“正版”則把基本原則鎖定于“……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方案設計……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兩相對照,“正版”對新醫改基本原則的闡述,其剛性明顯增強,尤其是“正版”首次明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必須由政府向城鄉居民提供的“公共產品”,而“草版”則“疏漏”了上述事關新醫改 “核心價值”之核心表述。這是個原則性進步,表明政府已認識到前后歷時近10年的、以“泛市場化”為取向的“舊醫改”之“惡”。當然,“正版”相較于“草版”,吸納民意之重新改動、征補之處并非只局限于此,但相對于以上所及的“關鍵改進”,其他改進對于普通民眾或可“忽略不計”。
通常,所謂“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必須涵蓋三大基本內容:其一、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貧富、不分是否有工作單位,不分工作單位的所有制性質,人人有權享有基本的“病有所醫”;其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著重解決涵蓋全體城鄉民眾的“病有所防”的問題;其三、基本健康保障體系,著重護佑涵蓋全體城鄉民眾的公共衛生健康服務及食品和環境衛生安全。顯而易見,以上三大塊“基本內容” ,均不可能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和獲取,只能由政府將其作為“公共產品”面向全體城鄉民眾以社會普遍福利方式(包括物質和精神形態)——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之成果來實現和獲取。由此所見,“正版”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根本內核鎖定于“公共產品”,不只是政府認知層面的重大進步,更系政府對自身職能定位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校偏。有了這個根本的認知前提,政府才有可能逐年增加對新醫改的財政投入……
坦率而言,新醫改能否邁好第一步,政府增加投入首先用于“全覆蓋低標準”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構建最為關鍵。昨日公布的新醫改方案已在上月21日經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審議通過。得益于新醫改已把“公共產品”作為政府責任,所以才有今年至2011年年底前,中央財政投入于新醫改的預算8500億元,才有今年人均80元的專項補助用于城鄉民眾建立個人醫保賬戶……
新醫改啟程至2011年的近期目標是較為清晰的,近期目標的實現,少不得輿論的支持,也少不得輿論的敦促和監督。
![]() ![]() |
- 2009-04-07新醫改方案出爐 關注醫藥二三線股
- 2009-04-07新醫改能給百姓哪些實惠
- 2009-04-07新醫改方案出爐七大創新 看病自付比例降低
- 2009-04-07新醫改方案正式公布
- 2009-04-07新醫改方案正式公布 擯棄改革過度市場化的做法
- 2009-04-07“數字”新醫改
- 2009-04-06中國新醫改擯棄市場化路線回歸公益本性
- 2009-04-06我國新醫改確定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公共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