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考證,國學一語始于周朝,意為國家設立的學校。時至清末民初,在梁啟超、章太炎、黃遵憲、胡適等大師們的提倡和推動下,近現代意義上的、作為研究我國固有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國學逐漸形成。但不可否認,在強烈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國學先驅者們有強烈的復振傳統文化、恢復民族自信、建設新型國家的意識形態導向。在他們的理論視野中,建構國家的整體意識形態需要一個文化核心,而國學恰當其任。因此,他們所提倡的國學較多強調核心的建構,較少關注周邊的多樣。國外學界提狹義的漢學,從歷史淵源上講有其合理一面,但卻不符合目前中國國情。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復雜的國內國際政治形勢要求我們合理界定國學的內涵和外延,并在適當范圍加以使用。根據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民族走廊理論,中華文明由中原、東北、東南、云貴、川藏、西北等六大不同文化板塊構成。創造了漢字文明的中原板塊是核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西北、藏彝和南嶺三條民族走廊與周邊地區民族拉鋸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多元一體格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民族區域自治、一國兩制等現行政治體制,也是目前形勢下的政治定勢。國家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統一,絕不應該理解為對文化多元的否認。國學自成一體,但不能代表中國所有文化傳承。
與國學熱相呼應,國內目前正興起一種可稱為“國族”熱的學術思潮。它政治上幼稚附庸,文化上茍且主流,或稱為左翼鷹派,但實質為盲目冒進。在一些國學熱的主流地區,教授先導,學生緊跟。捧國語、穿漢服、觀國花、背詩經、講論語、辦國學班、百家講壇等各種活動目不暇接,硬生生把國學熱推向了高潮。許多學者、知識分子甚至政府官員受其感染,呼應參與,樂得分一杯羹。于是,就引導出一些縱深的、或者說應運而生的政治問題。一些學者公開提出,中國既然有國學,其載體應該是國族,還應有國語、國服、國花等一系列國字號文化事項的建構;中國已經走出了多元文化,正在邁向一體化時代。孰不知,只要有機會多走幾個地方、多了解了解,就會感到這種言論和思潮能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和恐慌。
中國正向世界大國的行列邁進,經濟文化的多元發展是基礎,也是方向。蘇聯解體與其僵硬的語言文化政策直接相關,歐美的成功在于多元文化間的妥協和融合,單一國體的日本也開始強調多元,而中國政府60年的成功正在于不提倡發展單一文化體系。國學是一個學科,而不是一國之學,更不能將其意識形態化,助長大民族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思潮。
- 2009-10-22國學不是萬能的驅魔咒語
- 2009-10-22國學“神藥”治不了“官場病”
- 2009-10-22將國學納入干部考核 何樂而不為
- 2009-10-22國學的獨木無力撐起官場倫理的大廈
- 2009-10-22干部學國學不該如此累
- 2009-09-18期待郭教授們讓“國學熱”假變真
- 2009-08-26推進國學經典教育,讓好酒走出深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