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知識精英
學術評價機制的失靈、高校的行政化,對于懷有學術理想的文科青年學者打擊尤為巨大。他們本來在讀書期間,受到了比上一輩學者更為現代更為規范的學術訓練,其中不少人是懷著學術理想進入學界的,但進去后發現很難安心做學問。
做個專業學者吧,沒有一個公正的專業評價圈子,拿不到課題,升不了職稱,資源都在學術官僚和學霸那里把持著,他們都富得流油,而沒有權力的青年學者卻窮得滴血。
想做個公共知識分子也不成,一來缺乏空間,二來現在整個社會并不像80年代那樣關注學者的意見和研究了。因為社會進步的障礙早已不是思想,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在尖銳而明了的社會矛盾面前,人們并不需要學者來提供多復雜的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看到,這十幾年來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依然是那些老面孔,新人極少,這是一個極難誕生學術思想明星的時代。近年出現的一些所謂文化名人,比如韓寒、于丹、錢文忠等人,與其說是思想明星,不如說是娛樂明星,因為他們所做的東西,與學術思想關系不大。
一個踏入學界的年輕人面對這般情形,他要么選擇投身于學術腐敗的洪流,造假、行賄、投靠學術權貴以獲得利益。要么走向社會,為既得利益集團背書。這兩種選擇,都將使得知識精英墮落成流氓,也自然為社會所鄙視。
在學術界的既得利益集團形成之后,后來者只能喝點清湯,極低的物質待遇加上無法實現學術興趣和理想,這樣的行當自然無法吸引到優秀的學生加入。就我切身觀察,這些年國內高校的文科知識分子的整體素質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特別是在文科的基礎學科,碩士博士學位已經很難吸引到優秀的學生,愿意留下來苦讀的,才能平庸,沒有出路不得不進高校的占了相當部分。一個無法吸引優秀分子的行業,自然也會走向惡性循環,最終也不被社會尊重。
我們可以想象,當這些知識精英既無法實現世俗利益,又缺乏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尊重和榮耀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價值如何實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嚴重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很多人甚至稱自己就是騙子。一些青年教師流傳這樣的說法,現在高校文科老師什么都沒有,只剩下一點“性福利”了。誰瞧得起我們這些窮酸文人?也就只有去忽悠一下涉世未深的女學生的崇拜了。于是乎,天津副教授的性愛日記就這樣煉成了。
- 2010-09-10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教育精英
- 2010-09-03精英移民,帶走的不光是財富
- 2010-08-24中美精英的時尚
- 2010-07-13逆轉“精英流失潮”需要提升吸附力
- 2010-05-28精英的機會還不夠多嗎?
- 2010-05-19力挺肖鷹“文學只屬于精英”
- 2010-03-25如此“知識精英”, 唯有一聲嘆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