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制訂的《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昨日全文公布。這個文件立足于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形成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格局,建成體制比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場監管體系。 這是一個條理清晰的政府文件。對于企業、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對于商品和市場要素的流通,文件強調的是自主發展,自由選擇;對于政府,文件強調的是權力與責任的行使,著重行使好監管權力。讓市場主體自由發展,市場交易只要符合法律,政府就不會干預,這是本屆政府一年多里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通過收縮政府權力來釋放市場活力,通過強化市場監管來搭建一個安全健康、競爭充分、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從而使民眾能夠享受到由這種高度發達的市場所產生的市場紅利。 放寬市場準入是文件的重點內容。放寬市場準入,與一年多來國務院實施的一系列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改革一以貫之,如果把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視為點上的突破,那么,對市場準入制度進行改革,通過負面清單制度來規范政府的行政審批,則是一種全局性的改革。以前,政府過于繁瑣的行政審批只是保證了國有企業的做大做強,但同時卻使民營資本受到了各種限制,市場活力因而被遏制,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梗阻。因此,就目前來說,改革的重點就是要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給民營企業更多的市場空間,讓民營資本能夠與國有資本在一個公平的環境里展開市場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指出,對公用事業和重要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實行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這是一個重要的改革目標。在以往的改革實踐中,一些中小城市已經出現了由民資甚至外資控股或參股的給排水企業和公交企業,但從總體上說,對于像供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自然壟斷行業,政府還是控制得很嚴,在大城市里基本上是國資企業獨占市場,一些中小城市即使有民企進入,其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種由國資“一統天下”的市場格局,使國企可以不通過市場競爭而獲得穩定收益,鈍化了對市場的感覺,同時又由于這些行業直接面對民眾生計,獲得壟斷地位的國企一方面可以操縱產品價格,一方面又以種種理由向國家伸手索要財政補貼以自肥,而消費者則未能得到應由競爭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有利于在這些行業形成“鯰魚效應”,通過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來形成市場價格。 但是,在推行這一深孚眾望改革的時候,我們又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由于這些自然壟斷行業長期交給國資經營,它們已經在這個領域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固有利益,因此,即使向民資放開,勢單力薄的民企也難以與之平等博弈。這種狀況在很多領域里已經出現,一年多來,中央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扶持民營資本,但民營資本對于國企拋出來的橄欖枝卻出現了猶豫、觀望,在最近各地為“穩增長”而推出的很多投資項目,向民企打開了大門,但民企的熱情卻并不高。這表明,國資在很多領域的長驅直入,已經使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了板結化的趨向,這不僅使民企的進入面臨重重困難,也使經濟轉型的推進事倍功半。 因此,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政策面上還應該同時明確,對于一些競爭性行業,國資可以“有所不為”,也就是說國資有必要收縮在競爭性領域拉得過長的戰線,將市場空間騰給民企。國資應該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而國資在競爭性行業過度參與,與其身份并不完全合拍。國資過多地參與到競爭性行業,就會忽視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使其不能很好地完成其必須擔負的對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投資和經營。 國資的“有所不為”,正是為了民資的“有所為”。一花獨放不是春,僅僅依靠國有企業,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長久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形成經濟結構的板結化,形成以國企為代表的固有利益群體對民眾利益的蠶食。百花盛開才能春滿園,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民營經濟的廣泛參與,只有受到遏制的市場活力充分地釋放出來,中國經濟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周俊生(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6-24]如何定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 [ 06-22]“亂獎勵”未問責,國資賤賣才前“腐”后繼
- [ 06-06]“窮央企”為何仍能“富招待”
- [ 06-06]虧損企業的天價招待費花哪了?
- [ 05-28]曲線救國的臨時工
- [ 05-15]聯席會議能否破收入分配改革困局
- [ 04-17]“業務招待費”玩隱身,是逃避監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