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輪新型創業企業上市熱潮中,公眾應如何甄別一些創新商業模式中的數據真偽,進而維護自己的權益】 近日,一封匿名舉報信令一嗨租車的上市進程橫生波折。舉報信稱一嗨租車夸大了車隊規模,還夸大一部分不適合對外租賃的汽車的剩余價值,并存在把已丟失車輛計入車隊等系列造假行為。盡管一嗨租車迅速啟動危機公關,并聘請律師事務所在一天內“自證清白”,其上市時間也不得不由推遲到了17日。 16日,一嗨租車進一步將舉報信定性為“惡意攻擊”,其執行副總裁蔡禮洪也向媒體表示,公安機關已對匿名舉報人展開調查。但由于一嗨租車仍處于上市前的法定緘默期,因此一嗨及蔡本人并未對此透露更多細節。 按照一嗨租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相關信息,一嗨收到上述舉報信的確切時間是11月12日,當時一嗨已公布預計14日上市的計劃。就此時點選擇分析,舉報者的直接目標可謂異常明確,即以根本來不及應對的“割喉”手法,阻止一嗨如期上市。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舉報者只算部分達到了目的:一嗨14日上市的計劃雖被攪黃,但也只是推遲了三天。更重要的是,雖有德意志銀行11月初退出承銷團引發市場猜測,但無論是收到舉報信的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還是剩下的兩家主承銷商高盛與摩根大通,這些關鍵機構似乎均未受到舉報信影響,而是繼續與一嗨合作完成上市操作。 盡管舉報信內容真偽仍然有待進一步核證,但此次一嗨的危機公關表現卻是可圈可點。在此前多只中概股因財務造假指控而遭遇美國監管處罰、美國市場對中國上市公司整體形成負面觀感的不利背景下,一嗨沒有中止上市進程,而是在聘請美國律師事務所“調查澄清”后,堅持完成上市及接受投資者檢驗。 這種至少在表面上“君子坦蕩蕩”的舉措,對于高度看重程序正義和法律手段維權的海外投資者而言,反倒在短期內有助于改善他們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形象認知。 不過,從長期來看,即便最終調查還一嗨以清白,此次舉報風波卻仍向人們提出了一個亟待深思的命題:在本輪新型創業企業上市熱潮中,國內公眾應如何甄別一些創新商業模式中的經營數據真偽,進而維護自己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權益。 平心而論,相關舉報所指的租車企業所屬車輛估值爭議,以及車輛丟失問題,不僅普通投資者難以從單純的財務報表中了解實際情形,即便是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受制于資源及車輛運營專業技能門檻,恐怕也很難真正對一嗨所擁有的3.56萬輛車進行完整核證及準確估值。而法律法規方面的差異,也使得海外同類租車企業的審計經驗,很難直接套用至國內租車企業。這樣一來,一嗨在這些方面遭遇質疑,也幾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這些難題,幾乎是公眾在審視傳統上市企業時不曾遇到過的。 租車雖在國內屬于新興產業,但在國外早有成熟經驗可循。要是如阿里巴巴這類創新企業,本身在商業模式和經營數據指標設定上難以找到同類參考案例,則更難以套用傳統的審計方法加以核查。那么,在這樣的情境下,如何確保公眾股東實質性的知情權和市場監督權?這顯然是一個更為長久的挑戰。 因此,除了如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博士等人提出的建立“吹哨人”制度(內部人舉報制度)之外,培育更多行業專業第三方組織,以擔負起數據核證的功能,或許也是路徑之一。 |
相關閱讀:
- [ 11-12]讓約租車一路走好
- [ 09-29]新興的“約租車”不能走壟斷老路
- [ 09-19]“公車”變“租車”,仍需精打細算
- [ 08-14]“政府租車”讓公務用車重新姓“公”
- [ 05-19]結束租車補貼,打車軟件能撬動統一租價?
- [ 06-20]航企“喊虧”別拿出租車說事兒
- [ 04-27]神州租車赴美IPO啞火的警示
- [ 11-23]急增校車不如按需租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