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就要到了。這兩天有則關于江蘇鎮江年俗的消息煞是有趣,道是鎮江一年一度的市民排隊“打醬油”大戲如期上演。 打醬油,倘若退回30年前,還是全國各地普遍的一道景觀,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十分熟悉。彼時家里的醬油沒了,不是像現在去買瓶新的,而是把原瓶洗干凈,到商店或小賣部去打,醋亦如此。商店都有醬油缸和醋缸,一桶一桶地倒進去,再化整為零。不知不覺地,打醬油退出了歷史舞臺,當其前幾年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卻是躋身于網絡用語。然而,“打醬油”的卷土重來已經毫無當年的本意,而成了與己無關、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路過等這一類意思的代名詞。當年那么熱門,如今已偃旗息鼓,網絡用語的生命力可窺一斑。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倒不必擔心漢語語言會被網絡污染,大浪淘沙,那些東西經不住沉淀。 鎮江這里仍然是真打醬油。當地人說,春節前打醬油的傳統在鎮江已經延續20多年(一說30多年)了,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市民前來,今年照例是大壺小壺齊上陣,汽車電動車齊出馬。有的凌晨3時就過來排隊,打完一次后“不過癮”,又過來排隊再打一次。有的如愿以償打了110斤醬油,聲稱“全家一年的醬油有著落了”。2月8日,醬油供應商當天準備的60噸醬油銷售一空,最多的一位市民居然打了700斤醬油! 鎮江人為什么喜歡在過年前不辭辛苦且樂此不疲地排隊打醬油?這是一個饒有意思的問題。以我的有限視野,沒有發現答案。也就是說,所有報道描述的都只是現象,而沒有對現象背后作出解釋,哪怕是些微的解釋。有記者采訪發問,市民也不清楚,只說這是一種習慣,“聞到這個醬油味,仿佛就聞到了年味”。那么至少到現在,鎮江的打醬油對于我們來說有些不明就里。實際上許多民俗事項都是如此,其產生不會是無緣無故,定然有相應的實用功能,只是這種實用功能經過不斷演化才為人們所淡忘,使該項民俗本身變得似乎不可理喻。比如說放鞭炮這項年俗,在可以燃放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過年的一種娛樂活動,能夠營造出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而溯源來看,則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更明確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對于山臊惡鬼之類,我們不可以苛求認為古人“三觀”荒誕,社會發展到那個階段,只能如此,只有如此。為了避開山臊惡鬼,開始是燒竹子一類噼噼啪啪能夠作響的東西,火藥發明后放進竹筒,就做成了爆竹。 鎮江的“打醬油”是怎么回事?是此地醬油的確質量上佳,還是其他?這就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一顯身手了。這也是社會科學貼近大眾、服務社會的一項功能所在,何妨立項深入研究一下?顯而易見,倘若明年我們看到這則年俗的消息時與今年看到的沒有什么兩樣,照樣是市民如何漏夜排隊、買了多少,而沒有一個經過田野調查得出的縝密剖析,那么就應當認為是社科工作者的失職了,雖然板子該打到誰的屁股上永遠無法斷定。 年俗自然主要承繼于傳統,但是并不妨礙出新。鎮江的“打醬油”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正屬于新年俗。然鎮江這里應當只是一例,以我國地域之大、文化之豐富多彩,絕不可能是孤例,各地媒體不妨多發掘一下這些新年俗,使新年不為傳統要素所獨美,而有當代的內涵補充注入。最后還想說,鎮江打醬油充其量只有30多年的歷史,不難搞清楚。如果搞清楚的話,發現其中承載著鎮江的一段集體記憶也說不定。在我看來,很有這種可能。 |
相關閱讀:
- [ 05-26]打造陽光財政 完善轉移支付需綜合治理
- [ 11-26]“國考”打醬油者眾說明什么?
- [ 07-02]兒童醬油到底是不是騙局?
- [ 10-23]副鄉長參加“非誠勿擾”只為“打醬油”
- [ 06-14]大實話為何這么刺耳
- [ 05-25]“問題醬油”事件不容輕描淡寫
- [ 10-25]人體健康豈能淪為權力的試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