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把基本服務先公益起來?讓老百姓看得了;基本之外,您要提升體驗就要花錢】 每逢長假,總愛討論討論景點門票的漲價。最常見的“挺漲派”聲音是:價格是有效的分流器,漲價可以保障旅游質量。一窩蜂都進來,人山人海蓋住了真山真海,游了等于沒游嘛! 漲價真能分流嗎?除非超大幅度提升門票,搞成富人游。因為旅游要花的錢里,門票只是一丁點兒,飛機、酒店的大錢都花了,到景點了還能因為100塊變200塊而不買票嗎?還有,景區多是天造地設,價格提高也帶不來供給增加,分流仍不大可能。景區能增收倒是真的。 既然漲價分流作用有限,那么,可不可以仿照國企改革的分類法,把景區也分成商業、公益兩類,靠自然山水、歷史古跡招徠游客的景點都公益了,行不行?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先賢之勝跡,不該普惠老百姓嗎? 該肯定是該,但還是要分析分析能不能。 風景,其實是一種有限供給的資源,必須得有分配門檻。一個古寺,一天能接待8萬人,來了80萬,讓誰看不讓誰看? 供不應求的態勢在這兒,貨幣價格歸了零,非貨幣價格就會上升。好比在北京要買一輛機動車,不需要花錢買牌照,但是,你要經歷漫長的搖號、排隊。排隊的本質就是用時間代替金錢決定分配。七天假期,在山腳下排兩天隊,真比多花200塊錢好? 漲價未必能分流,公益可能更難熬。況且,很可能更加劇僧多粥少:不要錢了,新需求會不會被刺激出來?看看節日期間的免費高速路去。 再換個思路:能不能把基本服務先公益起來?基礎的風景,遵循普惠的原則,實行低價或者免費供給,讓老百姓看得了;增值的服務、延伸的服務上,想大幅提升旅游質量,那就要花錢,這個錢再用之于民。 比如游西湖,大眾不花錢,在人挨人、人擠人的斷橋上看水,體驗差點兒,那看的也是西湖水啊;愿意坐下來,看一場實景演出,品味書生仕女浮行于水面,畫舫煙波生動于眼前,那就要花挺多的錢。 保基本的前提下,多元供給,多把尺子,滿足多樣需求,如何? 當然,僧多粥少,粥難加增,治本之道,還在減僧。彈性休假、帶薪休假,這是老話了。僧粥比例差別不懸殊了,增加公益性就更容易了。 |
相關閱讀:
- [ 10-27]文化景區貴在“文而化之”
- [ 10-23]景區商鋪“競租”,不能掉進“錢眼”
- [ 10-21]“局長之淚”哭出景區評級的利益迷局
- [ 10-20]景區被摘牌,事后痛哭不如事前痛治
- [ 10-19]5A景區摘牌“罪人”不能由旅游局長一人當
- [ 10-19]“摘牌”是治理景區亂象的一個好手段
- [ 10-16]“景區別墅群”是怎么建起來的?
- [ 10-16]景區建別墅豈止因“執法軟弱”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