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由上海市委辦公廳牽頭,市規土局、市住建委等部門共同開展了上海中心城區50年以上歷史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經普查,上海外環內現存50年以上歷史建筑約31520棟,建筑面積約2559萬平方米。 在文物保護領域,一般認為一座建筑是否達到50年,是評判其是否屬于歷史建筑的重要時間標準。上海有關部門對中心城區50年以上歷史建筑進行全面普查,其實是對整個城區歷史建筑資源家底的一次摸底,是為實施有效保護奠定基礎。 在現行文物保護管理體系下,登記為歷史建筑,還并不等于就獲得了有效的保護。因為只有被列入地方歷史建筑的保護名錄,成為文物建筑,其日常的管理與維護才能夠獲得相對有力的法律保障。這也是為何一些地方老建筑,明明已是歷史建筑,但卻未能得到應有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2015年,擁有近百年歷史的上海石庫門里弄公益坊,就在被列入文物建筑的前夕遭拆除。 此前,一些地方曾公開向社會征集建成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還有一些地方則對被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50年以上重要歷史建筑予以立法保護。相對來說,《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修訂,擬賦予各類保留建筑法律身份,除沒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居住條件惡劣、安全和使用矛盾突出等幾種特殊情形外,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都將納入保護的范疇,其管理覆蓋面更廣,門檻也較低,保護力度自然相對更大。 當然,保護歷史建筑,不意味著將之封閉起來,取消其社會功用。不少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本身就還屬于居民樓,既要保護,也要尊重產權所有人的基本權利。為此,上海相關部門擬提出適度有條件開放歷史建筑產權轉移,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保護性置換和更新利用,促進保護管理良性循環,算是一種配套的制度保障。產權屬性的復雜和模糊,歷來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而擴大保護范圍,也意味著在具體的保護過程中,要更多面臨歷史建筑在產權上的模糊問題,在這方面探索出有效的制度創新,很有必要。 今天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決定著一座城市未來的歷史文化風貌。隨著歷史建筑數量的減少和其價值的凸顯,在法律層面為歷史建筑保護擴容、提質,比如擴大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延伸日常的管理觸角,其實是大勢所趨。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對區域內歷史建筑的數量、狀況、歷史價值,相關部門應該提前摸查,做到心中有數。若只盯著更高階的歷史建筑保護名錄,而忽視對一般歷史建筑的梳理和關照,很有可能,由于保護力度不夠,一些還未來得及列入保護名錄的歷史建筑,就已經被毀,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因此,主動摸清歷史建筑資源的家底,實現提前介入、干預,應該成為當前及未來,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 不過,就上海個案來看,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修訂,尚需要過程和時間。在立法前對全市城區的50年以上歷史建筑進行摸底排查,既是為立法提供基礎數據,也是在傳遞一種保護信號。 |
相關閱讀:
- [ 05-02]守候老照片,守候廈門的歷史
- [ 04-24]歷史不會辜負讀書的心靈
- [ 04-12]雄安新區是歷史和現實的選擇
- [ 03-28]武漢方言的歷史切片
- [ 03-22]歷史不容抗日神劇“放飛自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