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中國至少有超過200個樓盤“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而這些所謂的“聯合國人居獎”,沒有一個是聯合國相關機構直接評選出來的,而是花錢找一些中國的機構買的。(8月26日人民網)
在“野雞大學文憑”之后,現在又冒出了“野雞國際獎項”。針對中國人的“國際獎情結”,國外一些人甚至專門創造出相應的獎項,這些所謂的“聯合國人居獎”無疑就是屬于這個類型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除了這些獎項,很多隱性的獎項也一直存在,比如所謂的音樂圣殿奧地利“金色大廳”,其實是誰出錢就可以租用的。而這些都醒目地投射出國人那種文化自卑和文化焦慮,盲目地認為洋東西都是好東西,因此讓中國人看似“錢多,人傻”了。
但是,這只是一種現象的解讀,卻沒有看透這些現象背后對于整個社會的危害性。事實上,這些事情恰恰反映了某些中國人的“聰明”:這是一種雙方都互利的交易,我拿錢買獎貼金,然后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經濟學里最淺白的投入產出理論,沒有產出誰會傻到真的錢多去上當受騙?只是,對于交易的雙方都有利了,但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特別是企業的行為,則是赤裸裸的可惡欺詐。這種做法雖能讓那些不良企業追逐到短暫的效應,卻傷害了他們自己以及行業的長遠未來,最終加劇了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