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鄧小平視察廈門經濟特區。圖片來源:廣安日報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廈門市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0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里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
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親臨廈門考察,題寫下了殷切的期望。3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整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作用,積極有效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探路,率先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1985年夏天,習近平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
1986年,一場征文活動——《2000年——我心目中的廈門》在《廈門日報》展開,引發全市性大討論,眾多投稿紛至沓來,抒發對未來的暢想。這是習近平領導制定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后來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計良策被采納。這個發展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習近平帶領十幾家單位、100余位專家教授、實際工作者組成課題組,深入調研,摸清廈門市情家底,寫出幾十萬字的調查材料,分21個專題研究,不斷論證,歷時一年半,形成20余萬字的戰略報告。
(資料來源:廈門日報報道《使命與擔當 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東南網記者馮川葉 實習生 黃家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