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已經成為經濟工作最突出的任務。胡錦濤總書記2月3日在省部級領導干部研討班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他一連50次使用“加快”的字眼來強調問題的迫切性。這說明舊的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弊端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
那么,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其中兩條最重要,第一是改造現有的加工制造業。加工制造業在我國經濟中所占比重很高。臺灣宏碁的創始人施振榮在1992年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臺灣地區以前做代工,跟大陸現在加工制造業的情況大體相同。但是后來不行了,他們就靠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來尋求出路。“微笑曲線”的中間是簡單的組裝、加工業務,盈利性很弱,而賺錢則在“兩端”,前端是研發、設計等,后端是品牌營銷、渠道管理和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售后服務。臺灣地區信息產業企業大致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完成了轉型。如今,我們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跟鄰國相比,競爭力已大為減弱了,周邊一些國家比我們勞動力更加便宜,所以一定要轉型。
第二是要培育我們的新興產業,我們的加工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鏈相當完整,研發人才絕對數量在世界也位居前列,完全有條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產業,也完全有可能在國際的技術標準制定上有一席之地。比如在三網融合、電動汽車等領域,目前都已達到技術升級的臨界點,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進轉型的實現。
轉變發展方式需要消除體制性障礙,需要建立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比如平等對待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等。
我們調查到很多地方有保護本地企業、利用壟斷抑制創業企業的現象,有人認為國有企業壟斷好啊,國家掙錢能增強國家力量。這里有一個很可怕的怪圈,因為壟斷容易造成尋租和腐敗的蔓延,然后將問題推到市場化改革上,再說要靠加強行政的干預、國家的壟斷來杜絕。而越是這樣,尋租的條件就越加具備,腐敗就越控制不了,因為到處都有尋租的可能性,法不責眾。所以說,市場化改革倒退是絕沒有出路的。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發展科技習慣上靠政府主導和規劃,政府調配人力、物力、財力,這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政府需要對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制定傾斜性的政策,跟市場的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簡單依靠規劃、認定等方式。政府首先應該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此外還要提供共用性的技術。日本在實現趕超的階段,采取了“PPP”的方式,即建立公共單位和私營單位的伙伴關系。例如日本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家大的電器制造商入股,政府對應入股,技術開發成功后,成果成為一個商品,全社會都可以用。后來美國也采用這種辦法。我國臺灣地區做得比較好的是成立了工研院。還有,政府可以對新產品從公共開支中給予補助,但是應該補助給消費者,而不是補助給定點的廠,是由消費者去選擇哪一個產品好。政府要有所不為,不設立過多的行政許可和市場準入,不指定特定的技術路線。各種產業都有不同的技術路線,其中很多是有爭論的,領導最好不要去指定,因為領導一般不具備判斷技術發展的優勢,導致技術發展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日本在計算機領域就吃了很大的虧。(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2010-03-12韓康:中國經濟為什么能最先走上復蘇之路
- 2010-03-12淺談心理結構對領導班子功效的影響
- 2010-03-12英語植入漢語,怎么看,怎么辦?
- 2010-03-12教育經費,如何保障?
- 2010-03-12網民心理分析及疏導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