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期應更加關注抓改革、調結構、促轉型
當前,應抓住經濟回升而且比較穩定的時機,更多地關注抓改革、調結構、促轉型,使經濟增長的制度基礎、技術基礎和結構基礎更合理、更堅實。
去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在保增長、擴內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對于中央提出的調結構要求,不少地區落實得不夠理想,具體表現為一些能耗高、排放大的項目重新上馬,一些新興行業盲目擴張。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也暴露出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缺陷,特別是為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制度建設嚴重滯后,信貸擴張對小型、微型企業支持不夠。一些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存在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隱憂。在危機沖擊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進一步凸顯。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導致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前些年投資和出口增速快但效率低,在國內外需求收縮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還應當清醒地看到,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調整,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著突破。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力圖在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等先導產業和先進技術的國際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形成后危機時期的競爭新優勢。西方國家要求我國減少碳排放、減少出口、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斷加大。這些勢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嚴峻挑戰。
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增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感,密切關注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動向,謀劃跨越危機的新舉措,在調結構、促轉型上下更大的功夫,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應善于搶抓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加快自主創新,積極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努力在新能源、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方面走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切實推進結構升級;善于利用國際企業重組并購成本降低的時機,有效吸引多種外部資源和要素,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促進國內區域合作與合理布局,形成地區優勢互補;促進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整合,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
用信息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應成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主要技術路線,也應成為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我國能源稟賦結構以煤炭為主,資源枯竭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眾多,促進經濟轉型和發展接續產業的任務緊迫而繁重。同時,我國制造業實力較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體系比較齊全,熟練技工充裕,又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雙加速的發展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加快運用信息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可以把我國在市場需求、成本、規模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組合起來,形成新優勢,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極大地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調結構、促轉型要取得預期成效,必須抓緊推進改革和體制創新。應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在財政稅收體制、金融體制、資源價格體制、統計考核評價體系和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科學民主地設計改革方案,凝聚改革共識和動力,協調推進各項改革。可以考慮的改革舉措主要有:發展多層次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金融機構反應機制;激活社會自主投資,改善創業環境,加大支持中小企業力度,特別是盡快完善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源環境稅和流轉稅改革;完善穩定樓市政策,加快相關制度建設,抑制資產泡沫;等等。去年價格總水平很低,為今年推進資源價格體系改革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應抓住這個有利的改革時機。刺激技術進步、推動結構調整靠什么?很重要的是校正扭曲的要素價格,讓真實的市場信號起基礎性引導作用。
- 2010-03-12韓康:中國經濟為什么能最先走上復蘇之路
- 2010-03-12淺談心理結構對領導班子功效的影響
- 2010-03-12英語植入漢語,怎么看,怎么辦?
- 2010-03-12教育經費,如何保障?
- 2010-03-12網民心理分析及疏導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