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已經有一個多月,丹江口水庫庫區民眾為保一池清水而做出的犧牲卻還在繼續。近日,丹江口水庫集中清理了一批養殖網箱,卻也帶來了漁民賣魚難的問題。“為保證南水北調的水質,湖北丹江口限期清理庫區養殖網箱,300多萬斤成魚扎堆上市,漁民賠本賣魚,仍沒銷路。愛心人士和吃貨,快來幫幫他們,別讓漁民的汗水白流。”湖北當地媒體報道丹江口庫區漁民賣魚難的問題后,@人民日報、@新華視點等多家中央級媒體亦接力傳播。 吃水不忘挖井人,現在庫區民眾又遇到了困難,當然不能袖手旁觀。“可愛的漁民們為了北方的人們吃上優質的水,已經做出了那么大的犧牲,咱們也要幫助他們賣出去這些活蹦亂跳的魚才是!”微博上也有不少網友積極轉發,呼吁購買“愛心魚”。2月1日,@十堰晚報傳來好消息稱:“10多天的時間里,丹江口的愛心魚已經賣出了80多萬斤,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產銷售商紛紛響應外,阿里巴巴、蘇寧等電商巨頭,日前也關注起丹江口‘愛心魚’的銷售情況。” 為了保障庫區水質,讓北方人民喝上放心水,庫區民眾忍痛清理網箱養魚,確實是大義凜然。為此,丹江口市在計劃2015年底前徹底取消網箱養魚,也是“蠻拼的”。地方以及中央媒體等通過微信、微博,掀起一場“微公益”,幫助庫區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同樣值得肯定。相信在媒體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庫區漁民賣魚難的問題,應該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網箱養魚是一種將網片制成箱籠,放置于一定水域,進行養魚的一種生產方式。據了解,80年代開始,為了發展解決生計,庫區漁民開始探索發展網箱養魚。為了解決失地移民的就業和生活問題,當地政府也一度鼓勵和支持漁民進行網箱養魚。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丹江口市成了全國最大的網箱養魚基地,10多萬只網箱遍布在庫區里。網箱養魚成為十幾萬漁民家庭賴以謀生的手段和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網箱養魚投餌的方式對水庫溶解氧承受能力帶來挑戰,殘餌以及魚的排泄物長期沉積,也增加了水中的氨氮含量,嚴重威脅影響庫區水質。 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供水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丹江口水庫作為飲用水保護區,不得存在養魚等行為,要求“由當地省人民政府組織逐步拆除現有網箱養殖、圍網養殖設施”。實際上,近年來,針對網箱養魚帶來的水質污染,全國多地水庫庫區也都展開了治理網箱養魚的問題。檢索媒體報道,丹江口水庫網箱養魚污染水質的問題,早在多年前就引發了關注和討論。丹江口市早在2012年就要求采取措施禁止新增網箱養殖,逐步取消網箱養魚的行動一直在有計劃地進行。 既然取締網箱養魚可謂是勢在必行,也早就在計劃之中,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場“魚賤傷農”的危機是否原本可以避免?取締網箱養魚的方式能否更細致、更平和?能否別以這樣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在集中取締網箱養魚之前,當地政府是否預料到了可能造成賣魚難的問題,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政府當初鼓勵漁民發展網箱養魚,現在要拆除這些養魚設施,對漁民來說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對漁民的補償是否納入了考慮? 同時,作為數萬家庭的生計所在,取締網箱養魚,漁民上岸之后怎么辦?這是另外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網友@武當山陳小二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丹江口水庫為確保南水北調水質,清理網箱養魚,對漁民也是影響頗大。去年拖魚受損的網箱還沒處置好,今年又要搬遷,沒地方住了啊。還有,壩區其他漁民都期待能夠妥善處置。” 2014年7月,南水北調工程前夕,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和鄖縣等多個縣市就已經啟動了集中取締網箱養魚的措施,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取締丹江口庫區網箱養殖工作指揮部”,要求“依法依規、屬地管理、試點先行、重點突破、限期拆除。嚴格時間節點,分階段逐步實施。即先進行登記鎖定,每出售一批成魚,銷毀一批網箱,到明年年底,網箱養殖取締工作全部完成。” 看似雷厲風行的行動背后,卻是地方政府和漁民的艱難選擇。對于當地政府來說,曾經的支柱產業現在要徹底放棄;而對于庫區民眾來說,這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取締網箱養魚之后,他們可能要重新尋找生存的方式。取締網箱養魚的難度,并不一定亞于一次移民,但為了顧全大局,又非如此不可。 這些不講條件、識大體、顧大局的庫區移民,為了幾千里外素不相識的同胞,為了國家的發展,一次一次做出犧牲,不僅舍棄了自己的故土,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現在又要再一次面臨失業的危險。肯定不能夠取締網箱養魚就不再管他們的死活,還得為他們找到上岸之后的出路。那么,配套的就業幫扶政策是否已經準備好?這些都是對當地政府的重大考驗。當然,面對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沒有省一級政府乃至中央層面的支持,地級市政府恐怕也很難辦。 |
相關閱讀:
- [ 12-17]南水北調是全國戰略問題
- [ 10-22]南水北調治污“禁入”比“關停”更重要
- [ 06-18]緩解北京水危機開關在市民手里
- [ 08-15]為移民還原“歷史的長度”
- [ 07-20]曬“三公”不僅僅是一個儀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