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江蘇鎮江從去年開始全面取消雷擊評估收費,每年為企業減負高達上千萬元。這無疑給當前清理“紅頂中介”、深化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帶了好頭。但鎮江取消的“雷評”只是“審批長征”中的一個項目,類似“震評”“水評”等審批項目仍大量存在。 “紅頂中介”魔力從何而生?簡單的中介服務,為何能給握有權力的協會或事業單位帶來驚人的收入?就是因為相關機構狐假虎威,靠近“印把子”。一般來說,接受“雷評”等評估是項目建設的必備前提,其服務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服務機構是政府部門的下屬單位,辦事企業和個人多只能選擇這些機構。條子、證書、執照、評估……項項中介服務背后都有政府部門的“硬頂子”,讓居民和企業變成了“軟柿子”。 “紅頂中介”的危害性顯而易見。中介服務本來是連接政府與市場的紐帶,發育成熟、運轉有序的中介服務體系,不僅是企業辦事的有力幫手,更是政府簡政放權的重要抓手。但“紅頂中介”借助政府部門的權力和壟斷地位,極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絞索”,阻礙改革深化,蠶食改革紅利,不利于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紅頂中介”長期存在,根子在于有些部門貪戀權力。一些部門長期存在管控思維,對市場不信任,面對改革一心想著搞左右騰挪的“花活兒”,在改革中做表面文章,看似減少審批事項和流程,私下里卻操控“紅頂中介”搞利益輸送。于是,簡政放權左手放出去的審批權限,又通過“紅頂中介”的右手拿了回來。 清理“紅頂中介”,最終要靠“權力清單”管住看得見的手。從中介服務收費定價市場化到主管部門與中介服務脫鉤,政府部門不能繼續在中介服務中渾水摸魚、尋租自肥。打碎“紅頂”首先要以“權力清單”給政府部門立好行為規范,并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其次要推動政府與相關中介機構分設、人員分開、職能分離、財務分賬,讓中介機構真正成為依靠市場生存、接受市場評估的服務主體。只有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中介服務才不再是“泥水一團”的灰色地帶。 只有勇于自我革命,徹底清理“紅頂中介”,才能治愈沉疴,切實推動改革深化。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閆祥嶺 |
相關閱讀:
- [ 03-20]取消“紅頂中介”能否消除環評亂象
- [ 01-23]治“紅頂中介”需要以企業為導向
- [ 01-23]別讓“紅頂中介”蠶食改革紅利
- [ 01-16]整治“紅頂中介”重在去“官”印
- [ 01-16]能否鏟除“紅頂中介”檢驗審批改革成效
- [ 01-16]莫讓“紅頂中介”成“二政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