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任何環評手續,擅自違法生產4年的米石廠,今年4月份被環保部門查封后繼續生產,5月份再次被環保部門查封并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然而,環保部門隨后又撕掉封條讓米石廠繼續生產,理由竟是米石廠也不容易,剩余石料生產完后再停工。這是發生在陜西眉縣金渠鎮寧渠村的一例環保執法。 如此“人性化”執法,不只讓人啼笑皆非,更讓當地村民很受傷,再度折射出存在多年的環保執法困境。 年初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首次加入了“按日計罰”的規定,且不設上限,被輿論形容為長出了牙齒,并且真“咬”了下去——陜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長武二甲醚項目因違法排污,1月5日被處20萬罰款后仍拒不整改,被“按日計罰”1580萬,于6月18日繳納了罰款。但是,同是陜西的這一“人性化”環保執法提醒我們,幾個成功執法的案例,并不代表新環保法已經勝利,在一些地方,環境保護仍深陷于執法泥潭中。 執法不碰硬,除了權力尋租等原因以外,經濟因素是關鍵。企業對百姓來說是就業,對政府部門而言是GDP和財政收入,在官員看來則是政績和“面子”,這使得監管企業污染成了復雜的社會難題。即使環保部門嚴格執法,也未必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個別政府甚至會幫企業求情、干擾執法,這也是一些企業膽敢公然排污、拒不接受處罰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新環保法規定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組織,可以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但實際上,新環保法實施后,環境公益訴訟總體不多。這意味著新環保法的落實,仍主要依賴環保部門的執法,環保公益訴訟和公眾監督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因此,要避免類似“人性化”執法,讓環保法規得到剛性執行,一方面要賦予環保部門更多的執法權和獨立性,另一方面則要為環保公益訴訟廣開渠道。換言之,既要進一步完善制度,也要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毛忠斌 |
相關閱讀:
- [ 07-03]環保風暴下的地方陣痛該如何緩解
- [ 06-26]南紅瑪瑙追問:環保法如何照進山溝溝?
- [ 06-24]“為環境關廠”是可復制的環保精神
- [ 06-20]“環保警察”執法難,要向法治要對策
- [ 06-16]環保“亮劍”嚴打監測數據造假
- [ 06-16]膽敢環保數據造假 行政拘留等著你
- [ 06-15]面對京杭運河數千噸垃圾,環保的"牙齒"哪去了?
- [ 06-15]環保造假應引入頂格處罰機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