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體現在教育上,QQ群、微信圈、手機短信服務等各種社交平臺的推出,使得教育信息化手段越來越多,教育者在教育資源的搜集、整理與使用上,一鍵在手,萬事無憂,學習者更是足不出戶,而能上天入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正所謂:網絡科技顯神威,教育跨入新時代。 然而,正如過猶不及,在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上,若不顧及學生、家長及各地實際,一味強調網絡的力量,癡迷技術的便捷,也極易走入另一極端。換言之,網絡教育太“走紅”,也是一種教育“懶政”。 一是暗于學情。傳統教育教學,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是教師上好課的“三大法寶”。移之于網上作業,要想“留”得其所,“做”有所值,在作業的形式、內容及難易度上,也應以“人”為本,目有“學生”。對于那些才上學校的小小“讀書郎”,甚至要把孩子的監護人考慮進去。事實上,綜觀眼下大多網上作業,教師只顧自己“指點”鍵盤,“激昂”文字,至于網絡那邊的學習對象年齡幾何(老或少)?基礎怎樣?能否吃得消?則完全不放心上。 二是怠于實踐。借助“聲光化電”的全息呈現,及場景模擬、資源整合的無與倫比,網上學習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之優勢。然而,再逼真的場景,再清晰的視頻,再“攬天地于宇內 挫萬物于筆端”的技法,總與現實隔那么一層距離,與實踐差那么一份本真。在提升孩子素質,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若一味癡迷“網上得來”,醉心于“紙上談兵”,教師是“網來網去”,減去了許多麻煩與隱患,但對接到學生能力發展上,恐怕只能是“晴蜓點水”,最終成為一場空。 三是疏于領會與變通。關于教育信息化,教育部曾發文提倡中小學留適量網上作業,但不做強制。之所以有此“彈性”要求,正考慮到各地發展不一,學情各異。可這樣良好的初衷,在上傳下達層層執行后,體現在一些最末端的“教育者”身上,就是機械拿來,生搬硬套,加上家長的“敬畏”心理,學生的“唯命”是從,這本應很激趣、提神、增能力的網上作業,成了家長不喜、學生不愛的一種負擔。 孩子要更好的發展,需要網絡教育,同時,更離不開社會實踐。在這方面,教育者只要勤于動腦,肯于付出,是不難找到可行之徑的。比如協調聯系文化、科技、體育等部門,組織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比如統一引導孩子到社區參加公益活動……總之,網上作業“瘋”行,也是一種教育“懶政”。對此,人們應有清醒認識,并拿出切實有效的行動。 |
相關閱讀:
- [ 10-29]孩子的家庭作業要適度
- [ 10-28]孩子作業多,不能輕易挾“拖拉”而推責
- [ 10-19]別讓學生作業變為家長競賽
- [ 10-16]幼兒作業為何變成“考父母”
- [ 10-16]幼兒園作業“拼爹媽”是教育跑偏
- [ 10-09]練攤作業兩不誤,縱是營銷又何妨?
- [ 09-01]讓“作業神器”發揮真正價值
- [ 08-25]“互聯網+作業”別教壞了孩子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