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河報報道了周口鄲城縣城管部門對貨運三輪車預收“垃圾費”和“占道罰款費”的事情。鄲城縣委宣傳部向大河報記者發函稱,“預交征收的是‘垃圾處理費’,且由于一次性繳納比去年罰款總額要少,所以大多數車主都愿意一次性繳納全年垃圾處理費。”并表示將加強管理,讓所以城管隊員做到陽光執法、文明執法和依法行政。(2016年1月2日 大河報) 明明是圖省事、搞創收,提前收取縣域內300多輛貨運三輪車的“垃圾費”和“占道罰款費”,卻要狡辯成提前收取的只是“垃圾處理費”,且因提前上交費用相對優惠,是大多數人的主動之舉,好像成了執法惠民、讓利于民的善舉了!事實勝于雄辯,明明是當地城市管理部門以罰代管、懶政亂政的行為被如此輕描淡寫予以辯解,要期待當地執法陽光、文明和依法,豈非癡人說夢? 要都按周口市鄲城縣城市管理部門的執法思路,各地的交通、路政、農林牧漁等相關執法部門都可以行動起來了,為了預防民眾的違法亂紀行為產生,或為了減輕相關違法亂紀人員的違法成本,諸如“交通違章費”、“超重超載費”、“濫捕濫砍費”等等,都可以提前予以收繳,一方面可以大大減輕執法部門自身的工作負荷,同時還能為違法亂紀者省下不少的違規罰款,豈不是一舉多得,皆大歡喜?問題是,如此一來,本身良好的社會秩序就會陷入到無政府狀態,而國家財政供養的相關執法部門,又有什么樣的存在價值? 周口鄲城縣城管部門如此以罰代管、簡單粗暴執法方式更嚴重的危害是,按當地宣傳部門的說法,“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全縣300多輛貨運三輪車,個別車輛仍然存在亂丟棄垃圾,污染環境的現象。”明明是個別貨運三輪車違反市容管理的相關規定,而板子卻打在全體貨運三輪車的“屁股”上,實質上是搞“執法連坐”還是“借機創收”?不就一目了然了嗎!然而,對遵紀守法的車輛予以同樣的提前“處罰”,這不是把好人往火坑里推嗎?到底是管理城市還是損毀城市?誰才是城市文明秩序最大的挑戰者?明眼人不就一清二楚了嘛! 征收城市“垃圾處理費”并不是周口鄲城縣的首創,“垃圾處理費”本身并無原罪,再說又有政府的法律法規作依據,只要依法依規征收,合理合法使用,本來并無不妥。而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鄲城縣所預收的所謂“垃圾處理費”,是基于“莫須有”的罪名之上,且潛臺詞在于,一旦該縣貨運三輪車繳納了所謂的“垃圾處理費”,就意味著一年之中就可以為所欲為、毫無顧忌了,如此執法行徑與強盜收取“保護費”何異?實在讓心憂心,同時也是城市衛生文明的一場夢魘。 事實上,對鄲城縣城市管理部門預收“垃圾處理費”的荒唐行為,上級部門理應及時叫停,予以批評糾正。遺憾的是,該縣上級相關部門反到是言辭鑿鑿、忙于“攻關”、遮羞,如此包庇之下,期待城市管理部門自我反省、自我覺悟,豈非“緣木求魚”?而要實現相關部門所承諾的依法、文明和陽光執法,真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
相關閱讀:
- [ 01-04]二孩罰款可否適用“有利追溯”
- [ 01-02]“預收罰款”是錯上加錯的違法行政
- [ 01-02]“預收罰款”是跟清費治亂叫板
- [ 12-30]違停罰款應“取之于車用之于車”
- [ 12-30]罰款100萬,能否遏制私拆亂遷文物
- [ 12-24]“紅警”限行罰款不妨用之于治霾
- [ 12-01]“臟車上路罰款”立法需要客觀規范
- [ 12-01]“車臟罰款”:法治不只是法條上的正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